
[rumor] 傳布的流言;假話
民之訛言,甯莫之懲。——《詩·小雅·沔水》
如此訛言,根據何在
亦作“譌言”。1.虛假、謠傳的話。《詩·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鄭玄 箋:“訛,僞也。言時不令,小人好詐僞,為交易之言使見怨咎,安然無禁止。”《漢書·王商傳》:“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 明 張居正 《答應天巡撫海剛峰書》:“三尺法不行於 吳 久矣,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能堪也。訛言沸騰,聽者惶惑。”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近日 浙江 親友有傳其病笃或已死者,恐即因出院之故。恐兄亦聞此訛言,為之黯然,故特此奉白。”
(2).謠傳。《史記·趙世家》:“六年,大饑,民譌言曰:‘ 趙 為號, 秦 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舊唐書·楊虞卿傳》:“其年六月,京師訛言 鄭注 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無算。”
“訛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訛言”指虛假、謠傳的話,或指謠傳本身。其核心含義與“謠言”“假話”相近,常用于描述未經證實的流言或帶有欺騙性的言論。
字詞拆解
經典引用
曆史用例
在當代語境中,“訛言”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分析,強調謠言的虛假性和危害性。例如:“網絡時代需警惕訛言擴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例句,可參考《詩經》《漢書》等文獻,或通過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詢。
“訛言”是一個中文詞彙,用來表示虛假的話語或謊言。根據詞源學,該詞可以被拆分為“訛”和“言”兩個部分。
“訛”字的部首是“言”,它由5個筆畫組成。而“言”字的部首則是“讠”,由2個筆畫構成。
“訛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使用這個詞來描述言辭欺騙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訛言」分别為「訛言」。
在古代,"訛"的古字形為「訛」,而"言"的古字形為「彥」。
1. 他散布訛言,試圖破壞我們的合作關系。
2. 不要輕易相信别人所說的訛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核實。
這是一些和"訛言"相關的詞彙:
1. 訛詐
2. 謠言
3. 誣陷
以下詞彙可以被視為和"訛言"意思相近的詞彙:
1. 虛假
2. 欺騙
3. 謊言
與"訛言"意思相反的詞彙包括:
1. 真言
2. 實話
3. 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