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mor] 傳布的流言;假話
民之訛言,甯莫之懲。——《詩·小雅·沔水》
如此訛言,根據何在
亦作“譌言”。1.虛假、謠傳的話。《詩·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鄭玄 箋:“訛,僞也。言時不令,小人好詐僞,為交易之言使見怨咎,安然無禁止。”《漢書·王商傳》:“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 明 張居正 《答應天巡撫海剛峰書》:“三尺法不行於 吳 久矣,公驟而矯以繩墨,宜其不能堪也。訛言沸騰,聽者惶惑。”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近日 浙江 親友有傳其病笃或已死者,恐即因出院之故。恐兄亦聞此訛言,為之黯然,故特此奉白。”
(2).謠傳。《史記·趙世家》:“六年,大饑,民譌言曰:‘ 趙 為號, 秦 為笑。以為不信,視地之生毛。’”《舊唐書·楊虞卿傳》:“其年六月,京師訛言 鄭注 為上合金丹,須小兒心肝,密旨捕小兒無算。”
訛言是漢語中表示虛假、不實言論的書面用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捏造或歪曲事實傳播的謠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沒有事實依據的謠言”,強調語言傳播過程中産生的失真信息。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詩經·小雅·沔水》已出現“民之訛言,甯莫之懲”的記載,東漢鄭玄注疏稱“訛言者,謠言也”,顯示該詞在先秦時期已具社會警示意義。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析其構字邏輯:“‘訁’(言)與‘化’合體,寓指言語如風化般擴散變異”。
相較于近義詞“謠言”,《漢語大詞典》指出“訛言”側重書面語境中的欺騙性表述,常見于曆史文獻對重大社會事件的記載,如《漢書·王商傳》載“京師民訛言大水至”。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該詞多用于學術論著及官方文書,具有更強的語義嚴肅性。
“訛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訛言”指虛假、謠傳的話,或指謠傳本身。其核心含義與“謠言”“假話”相近,常用于描述未經證實的流言或帶有欺騙性的言論。
字詞拆解
經典引用
曆史用例
在當代語境中,“訛言”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分析,強調謠言的虛假性和危害性。例如:“網絡時代需警惕訛言擴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例句,可參考《詩經》《漢書》等文獻,或通過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查詢。
把柄擺格白削拔幟邊角碧暖座不至緊超羣絕倫杈桠承基程量城栅逞兇尺兵寸鐵蹴工凍碌碌讀音二霸鈎繩冠歲滾瓜兒圓顧影弄姿亨嘉鴻彩厚利昏疲監領诘驗緝拏警鼓機樣積衆抗污樹種空手道闾山賣請脢腓明喻秣馬納貨跑坡平康裡棄業變産人事代謝日昃忘食三殺贍知勝代守壹疏斥稅舍索米宿哲搨書手騰空替陵恫怨妥貼微計小厮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