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白狼歌》。《後漢書·西南夷傳》收有 白狼 王《慕漢歌詩》三篇。後亦泛指少數民族慕德歸化之歌。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 狼 歌薦功,鳥譚陳德。” 錢振倫 注:“《後漢書·西南夷傳》: 益州 刺史 朱輔 宣示 漢 德,自 汶山 以西,正朔所未加, 白狼 、 槃木 、 唐菆 等百餘國。”
“狼歌”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狼歌”最初指《白狼歌》,源自《後漢書·西南夷傳》中記載的白狼王所作《慕漢歌詩》三篇。這三篇詩歌是東漢時期西南少數民族首領白狼王為表達對漢朝文化的仰慕和歸附之意而創作的。後來該詞逐漸演變為泛指少數民族因慕德而創作的歸化之歌,成為民族融合的文學象征。
需注意,現代有戶外品牌“狼歌”(WOLF SONG)與此詞語無直接關聯。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及南朝相關文學作品。
《狼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其中“狼”是指一種野生動物,也是一種猛獸,而“歌”則是指用聲音表達的音樂藝術形式。因此,“狼歌”可以理解為指狼發出的聲音或狼的歌唱。
根據《康熙字典》和《漢字源流字典》,可以将狼拆分為月部和犬部,狗六畫。
而歌的部首是欠,共十畫。
《狼歌》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可能是創作時産生的,也可能是遊牧民族中關于狼的傳說和習俗所衍生的表述方式。狼在大自然中有着威武和獨立的形象,同時它的嗥叫聲也富有力量和震撼。因此,人們将狼的嗥叫取名為“狼歌”。
狼歌的繁體寫法為「狼歌」。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總體上基本保持一緻。狼的古代寫法有「郎」等,歌的古代寫法有「哥」等。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比主要是在字形結構和筆畫組合上有所差異。
1. 夜幕降臨,狼群發出凄厲的狼歌,令人心生恐懼。
2. 在大草原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仿佛能聽到大自然的狂野之歌。
狼吞虎咽、狼狽不堪、狼狽為奸、狼心狗肺、狼嚎鬼叫、狼煙四起、狼狼不肯放下。
狼叫、狼吼、狼嘯
豪狼、狼吞虎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