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經曆的年數。《魏書·世宗紀》:“朕秉曆承天,履年将紀,徙正宮極,歲浹歸餘。”
“履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經曆的年數”,具體解釋如下:
指時間流逝中累積的年份,強調對時間跨度的描述。例如《魏書·世宗紀》中記載:“朕秉曆承天,履年将紀,徙正宮極,歲浹歸餘”,此處“履年”即指帝王在位經曆的年數。
語素解析
曆史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北朝史書《魏書》,多用于正式文書或帝王诏令中,帶有莊重色彩。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出“履年”可比喻“按計劃逐步完成目标”,例如學業或項目進度。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建議在古籍研究或正式文本中使用其本義,現代引申義需謹慎考據。
《履年》是一個成語,意為按年份逐年推移,将時間過去的經曆應用于現在或将來。
《履年》的構成部分有兩個字,其拆分部首為屍部和山部,分别是“履”和“年”,屬于常用的字。
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7畫和6畫,總共是13畫。
《履年》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表示:“君子履而不竊,年而不壽。”意指君子要做事踏實穩重,不貪圖私利,同時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追求生命壽命的延長。
《履年》的繁體字為“履年”,拼音為lǚ nián。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的《康熙字典》,《履年》的寫法為:“履年”,用的是古代的字形。
1. 他在職場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履年有度,因此取得了成功。
2. 人們應該履年而行,不斷學習進步,適應時代的發展。
履行、履曆、履約、年初、年終、年齡、年度等。
堅持、奉行、墨守、始終、遵循。
放任、兒戲、隨意、不計後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