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经历的年数。《魏书·世宗纪》:“朕秉历承天,履年将纪,徙正宫极,岁浹归餘。”
“履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经历的年数”,具体解释如下:
指时间流逝中累积的年份,强调对时间跨度的描述。例如《魏书·世宗纪》中记载:“朕秉历承天,履年将纪,徙正宫极,岁浹归餘”,此处“履年”即指帝王在位经历的年数。
语素解析
历史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北朝史书《魏书》,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帝王诏令中,带有庄重色彩。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出“履年”可比喻“按计划逐步完成目标”,例如学业或项目进度。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扩展解释,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建议在古籍研究或正式文本中使用其本义,现代引申义需谨慎考据。
《履年》是一个成语,意为按年份逐年推移,将时间过去的经历应用于现在或将来。
《履年》的构成部分有两个字,其拆分部首为尸部和山部,分别是“履”和“年”,属于常用的字。
拆分后的笔画分别为7画和6画,总共是13画。
《履年》最早出现在《荀子·劝学》一书中,表示:“君子履而不窃,年而不寿。”意指君子要做事踏实稳重,不贪图私利,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追求生命寿命的延长。
《履年》的繁体字为“履年”,拼音为lǚ nián。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的《康熙字典》,《履年》的写法为:“履年”,用的是古代的字形。
1. 他在职场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履年有度,因此取得了成功。
2. 人们应该履年而行,不断学习进步,适应时代的发展。
履行、履历、履约、年初、年终、年龄、年度等。
坚持、奉行、墨守、始终、遵循。
放任、儿戏、随意、不计后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