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主體,根本。《海内十洲記·聚窟洲》:“ 崑崙 ……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柄矣。” 宋 範仲淹 《潤州謝上表》:“謂王者萬機,必躬親而無倦,總擥綱柄,博延俊髦,議治亂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綱柄"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詞語素進行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綱"本義指提網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關鍵部分或法度規範,如《尚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柄"原指器物的握把,《說文解字》釋為"柯也",後衍生出權力、權柄之意,《莊子·天道》有"天下奮棅(同柄)而不與之偕"的用法。
組合成"綱柄"一詞時,可作兩層釋義:
該詞在《辭源》修訂本中被标注為"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典籍文獻。建議具體語境中結合《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或《故訓彙纂》(中華書局)進行深度考證。
“綱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主體”或“根本”,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核心部分或關鍵所在。以下是詳細解釋:
“綱柄”由“綱”和“柄”二字組合而成:
古籍引用
《海内十洲記·聚窟洲》中記載:“崑崙……此乃天地之根紐,萬度之綱柄矣。”此處以“綱柄”形容昆侖山作為天地的樞紐和萬物的根本。
曆史文獻
宋代範仲淹在《潤州謝上表》中寫道:“總擥綱柄,博延俊髦”,意指君主需掌握治國根本,廣納賢才。
“綱柄”多用于抽象語境,強調事物的核心地位或決定性作用,常見于古代文獻和哲學讨論中。例如,在治國方略中,“綱柄”可指代國家運行的根本原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海内十洲記》或範仲淹相關著作。
挨肩疊背愛麗舍宮阿謩背興北裔不識餐風宿水參禮攙先超群乘屬齒根從考舅鼕鼕鼓耳輪耳聞不如目睹鋒骨各持己見佹得佹失海警含羞化錢淨賺際遇風雲拘厄君馬黃愧笑拉杆子麳麰連搭兩屬涼潭連州栗駭浏栗賣官鬻獄旄丘甿黎民負鳴铗木鈎子偶題袍仗枇沐掊擊輕險青儀囊親類蛩螀邛竹山湫凹豈止壖田身薄侍間遐景鄉規民約仙韶曲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