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敲奏一種瓦質樂器。《易·離》:“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筝鼓缶而已。”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管庫隸臣,呵強 秦 使鼓缶。”
(2).《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晉 孫楚 《莊周贊》:“ 莊周 曠蕩,高才英雋,本道根貞,歸於大順。妻之不哭,亦何所懽,慢弔鼓缶,放此誕言,殆矯其情,近失自然。”後即借“鼓缶”以指喪妻。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荀奉倩 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 宋 劉克莊 《風入松·福清道中作》詞:“蕭瑟擣衣時候,凄涼鼓缶情懷。遠林遙落晚風哀,野店猶開。”
“鼓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本義:敲奏瓦質樂器
引申義:代指喪妻
補充說明:
“缶”在古代兼具樂器和容器的功能,如《史記》中蔺相如逼秦王“擊缶”的典故,也印證了其作為樂器的用途。而莊子“鼓盆(缶)”的典故,則賦予了這個詞更深的哲學意涵。
《鼓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用手或者工具敲擊缶子,發出聲音的動作。
《鼓缶》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鼓”的部首“鼓”,右邊是“罐”的部首“缶”。它的總筆畫數為16筆。
《鼓缶》這個詞來源于先秦時期的文字形态,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這首詩中,原句為:“使我鼓缶,踴躍其後。”意思是“讓我敲擊缶子,跳躍起舞”。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敲擊缶子發聲的動作的代名詞。
《鼓缶》的繁體字為「鼓瓿」。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變化,但《鼓缶》的基本形态并沒有改變。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寫法一樣,由左邊的“鼓”和右邊的“缶”組成。
1. 小朋友用木棍鼓缶,制造出了清脆的敲擊聲。
2. 演奏家巧妙地運用鼓缶的技巧,給音樂會增添了不少魅力。
鼓拍、鼓點、鼓擊、缶酒、缶罐
敲擊、敲打、敲響
悄無聲息、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