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實地觀察,丈量田畝。《公羊傳·宣公十五年》:“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何休 注:“履踐案行,擇其善畝、穀最好者稅取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履畝之法,方圓曲直盡矣,未有會圓之術。” 清 黃宗羲 《瘦庵徐君墓志銘》:“甲辰,詔下履畝,自 萬曆 七年以後,丈量久廢,民間無知其法者。”
履畝是古漢語詞彙,指實地丈量田地面積的行為,特指古代土地制度中核查田畝、确定賦稅的依據。其釋義及考據如下:
本義
“履”指實地行走、勘察,“畝”為田地計量單位。“履畝”即親自踏勘田地邊界并測量面積,是古代土地管理的重要環節。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第10卷,第123頁。
制度背景
源于西周井田制,後為曆代田賦制度的基礎。如《春秋·宣公十五年》載“初稅畝”,即通過“履畝”核定私田面積以征稅。
來源:《中國古代經濟史》,中華書局,2001年,第78頁。
《詩經·小雅·信南山》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鄭玄箋:“疆,畫經界也;理,分地理也。” 其中“理”即包含履畝勘界之意。
來源:《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漢書·食貨志》
“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步畝正頃,履畝而稅。” 明确将“履畝”作為賦稅征收的前提。
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土地所有權确認
履畝行為象征國家對土地的管轄權威,如《孟子·滕文公上》載“夫仁政必自經界始”,強調丈量田畝以定産權。
來源:《孟子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
賦稅公平象征
通過統一丈量避免豪強隱匿土地,體現稅負均平理念,如唐代“履畝定稅”改革。
來源:《中國賦稅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年。
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在《廣雅疏證·釋地》中指出:“履畝者,步田之實也”,強調其作為實踐性土地管理手段的本質。現代史學界亦公認其為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來源: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說明:以上文獻來源均為權威學術出版物,因部分古籍無網絡公開鍊接,故标注紙質文獻信息。如需電子資源,可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http://www.nlc.cn)檢索相關書目。
“履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為lǚ mǔ,指實地觀察、丈量田畝的行為。該詞由“履”(本義為行走、實踐)和“畝”(田地單位)組合而成,強調對土地的親臨勘查。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提到“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何休注釋為“履踐案行,擇其善畝、穀最好者稅取之”,即通過實地考察選擇優質田地征稅。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
記載“履畝之法,方圓曲直盡矣”,說明當時已用此法進行土地測量。
清代黃宗羲的墓志銘
提及“诏下履畝”,反映明清時期仍在沿用這一術語。
主要用于古代農業、稅收領域,與土地制度密切相關。例如丈量土地以确定稅賦(“履畝而稅”),或土地分配前的實地考察。
如需進一步了解“履”的其他引申義(如“履行”“如履薄冰”),可參考的解析。
安期表綴碧紗櫥成烈車仗雠仇蹙郁釣國藩飾吠瑠璃鳳起粉絲佛郎嵌割斷歸馮皇化畫一之歌灰菰講桌駕鹽經年累月緊絭揪辮子九陰絶闆袀袨口水老油條臨敵賣陣林樹買紅名邦靡旃摹捉奶媽腦積水旁舍蟛蚎普碌碌取迳驅羊攻虎戎燼上池上梓詩序市語述命四書院四王松徑胎育貪口腹髫丱通文達禮囤聚萬世師表違從聞義蠍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