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義的意思、聞義的詳細解釋
聞義的解釋
謂聽到合乎義理的事。《管子·弟子職》:“見善從之,聞義則服。”《論語·述而》:“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唐 柳宗元 《乘桴說》:“謂 由 也勇於聞義,果於避世,故許其從之也。”
詞語分解
- 聞的解釋 聞 (聞) é 聽見:聞診。聞聽。聞訊。博聞強記。聞過則喜。聞雞起舞(聽到荒雞鳴而起舞,喻志士及時奮發)。 聽見的事情,消息:新聞。傳聞。見聞。 出名,有名望:聞人。聞達。 名聲:令聞(好名聲)。丑聞
- 義的解釋 義 (義) ì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正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仗義直言。 合乎正義或公益的:義舉。義務。義憤。義演。見義勇為。 情誼:義氣。恩義。義重如山。 意思,人對事物認識到的内容:意義。含義。
專業解析
"聞義"是一個古雅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源和經典用法兩方面進行解析:
-
字面本義與核心含義
- 聞 (wén): 本義指耳朵聽到聲音,引申為聽到、知曉、理解、接受。在儒家語境中,常指對道德教誨的聽聞與領悟。
- 義 (yì): 指道義、正義、合宜的道德行為或準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符合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和公正原則的思想與行為。
- "聞義"合義: 其最核心、最常用的含義是指聽到或知曉了關于道義、正義的道理或要求。它強調個體對外在道德規範、倫理準則的認知過程。
-
經典用法與引申義
- 知曉道義: 這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含義。指個體通過聽聞、學習,了解到什麼是正确的、合乎道義的行為标準。例如,《論語·述而》中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裡的“聞義”就是指聽到了、知曉了合乎道義的事情或道理(來源:《漢語大詞典》)。
- 理解并接受道義: 在“知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強調對道義内涵的理解、認同和内化。不僅僅是聽到,更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願意遵循。
- 以道義聞名: 這是一個相對次要但存在的用法。指因為堅守道義、行為正直而獲得名聲。例如,某人因行義舉而“聞義于鄉裡”。不過,這種用法不如“知曉道義”常見(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聞義”一詞,主要指聽到、知曉并理解關于道義、正義的道理或要求。它描述的是個體接觸、認知道德規範的過程,是儒家修身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強調人應當主動學習、理解并踐行道義。其核心在于對“義”的認知層面。
網絡擴展解釋
“聞義”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聽到或知曉合乎義理的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聞”指用耳朵接收信息,引申為“知曉”();“義”指符合道德準則的言行。二者結合表示通過聽聞獲得道義知識,如《論語》中“聞義不能徙”即指“知曉道義卻不去踐行”()。
二、經典出處
- 《管子·弟子職》:“見善從之,聞義則服”——強調聽聞義理後應遵循();
- 《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是吾憂也”——體現孔子對知而不行的憂慮();
- 柳宗元《乘桴說》:“勇於聞義,果於避世”——突出踐行義理的勇氣()。
三、與“聽”的辨析
“聽”指主動聆聽行為(如“聽而不聞”),而“聞”側重接收并理解信息的結果()。因此“聞義”更強調對義理的認知,而非單純聽覺活動。
四、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通過知識學習提升道德認知,例如在文史教育中強調“聞義而遷”的實踐精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說文解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卑屈本委避人補褂谄淚廛宅惆惋吹毛劍觸目成誦刺兒菜詞語從約擔擱诋忤犯上蕃鮮風棱宮縚鬼門關鼓慄賀老鶴知夜半羁泊酒勁掎止狂乖寥漢靈轜龍虎文龍頭杖冒頭免責鳴泉内官黏空騎長鲸绮樓棄文存質任啥容借三犧善婦上溯涉疑束兵秣馬思忖食監四垣谇帚德耡榫卯淘水阗骈田憑無骨字吳冶閑房險俗下祑廨錢謝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