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藏的意思、逃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藏的解釋

逃避隱藏。《爾雅·釋诂下》“竄,微也” 晉 郭璞 注:“微,謂逃藏也。” 宋 陸九淵 《馬蘇宰》:“春夏則羣來耕穫,秋冬則棄去逃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逃藏(táo cáng)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逃”與“藏”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為躲避災禍或追捕而隱匿行蹤。以下從語義、用法及典籍依據展開分析:


一、字義溯源

  1. 逃(táo)

    本義為逃亡、躲避。《說文解字》釋:“逃,亡也。從辵,兆聲。” 強調主動脫離險境的行為。

  2. 藏(cáng)

    意為隱藏、潛匿。《說文解字》載:“藏,匿也。” 側重将自身或物品置于隱蔽處。

二字結合後,“逃藏”凸顯“逃亡+隱匿”的雙重行動邏輯,即通過遷移與隱蔽實現避禍目的。


二、典籍用例與釋義

  1. 《詩經·小雅·巷伯》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漢代鄭玄箋注:“勞人,謂被讒害而逃藏者。”

    此處指因遭讒言迫害而隱匿避禍之人。

  2.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記載晉文公重耳流亡時:“逃藏于狄,從者狐偃、趙衰。”

    描述政治流亡者躲避追殺、藏身異族之地的史實。


三、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逃藏”為:“逃避隱藏。”并引《漢書·王莽傳》“懼罪逃藏”為例,強調為避責罰而隱匿的行為。

  2. 《辭源》(修訂本)

    釋義:“逃亡隱匿。”引《後漢書·獨行傳》“避地逃藏,姓名互易”,突出改名換姓的極端隱匿手段。


四、語義延伸與典故


五、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今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古典文學解讀及成語典故(如“東躲西藏”),日常口語中已少用,但作為文言詞彙仍具學術價值。


參考資料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 鄭玄. 《毛詩鄭箋》.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左丘明. 《左傳》. 中華書局.
  4.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5.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 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您提供的詞語“逃藏”,這是一個較為少見的組合詞,通常需要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1. 拆分解釋

    • 逃:指逃離、躲避(如逃避責任、逃離危險)。
    • 藏:指隱藏、隱匿(如躲藏、藏匿)。
      組合後可理解為“逃避并隱藏”,常指因躲避追責、危險或困境而隱藏行蹤。例如:“罪犯逃藏多年,終被抓獲。”
  2. 可能的語境用法

    • 法律/犯罪領域:描述嫌疑人逃避追捕的行為(如“逃藏在外省”)。
    • 文學/口語:帶有比喻或誇張色彩(如“他逃藏在自己的世界裡”)。
  3. 注意辨析

    •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躲藏”“潛藏”或“逃亡”。若您所指為“躲藏”,則意為“隱蔽自身不被發現”。

若您有具體例句或語境,可提供以便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北海脖兒梗材德兼備長籲短氣臣朔傳籍踳逆觸絲楚薮蹴觸寸長尺短凡物風級鋒鋭釜鬵幹卿底事果藕故義黑牡橫織和應交訟結記戢斂進口稅禁圃九五麇駭雉伏開貌亢朗趷梯趷口角風情口利了鳥兩便嵺愀靈網令行如流羅生門巧法痊安山隱設燕逝魄侍視說短道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騰文賟贶跳石聽隨通诂豚胉讬幽違天悖理魏紫淆雜下文洗腳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