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周禮·夏官·旅贲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左八人,右八人,車止則持輪。”《國語·魯語下》:“諸侯有旅賁,禦災害也。”《國語·楚語上》:“在輿有旅賁之規,位甯有官師之典。” 清 孫枝蔚 《衛武公規箴圖》詩:“旅賁與贄禦,其職蓋已卑。”又 漢 衛尉屬官有旅贲令丞。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旅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旅贲(拼音:lǚ bēn)是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負責護衛君主或重要人物。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指隨行護衛的武官,職責包括執兵器隨王車行進、保障安全等。
起源
源自周代,《周禮·夏官·旅贲氏》記載:“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即護衛王車兩側,車停時守護車輪。
職能擴展
漢代延續此官職,屬衛尉管轄,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提到“旅贲令丞”,負責宮廷禁衛。
具體場景
例句:“檻車則隨旅贲軍駛進五更巷”,可見旅贲軍也參與押送重要囚犯等任務。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描述古代官職或護衛行動。例如《國語》提到“諸侯有旅贲,禦災害也”,表明其防災護主的職責。
需注意與“旅奔”(指奔波旅途)區分。部分現代解釋(如)可能誤将其釋為“背井離鄉”,但權威典籍均以官職含義為主。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專業來源。
《旅贲》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來形容人們在旅途中激動、亢奮的心情。
《旅贲》由“方”和“行”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6個筆畫。
《旅贲》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的《牧陽堂詩鈔》中,用來形容人們在旅途中的興奮與激動。之後,這個詞逐漸成為描述熱情洋溢的旅途的固定用語。
《旅贲》的繁體字為「旅賁」。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有所變化。《旅贲》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賂賁」。
1. 他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旅途,心中充滿了旅贲。
2. 這次旅行給了我很多美好的回憶和旅贲。
旅遊、旅行、贲臨、贲懷
旅情、旅夢、旅癡
乏味、平淡、無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