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周礼·夏官·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车止则持轮。”《国语·鲁语下》:“诸侯有旅賁,御灾害也。”《国语·楚语上》:“在舆有旅賁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 清 孙枝蔚 《卫武公规箴图》诗:“旅賁与贄御,其职盖已卑。”又 汉 卫尉属官有旅贲令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旅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旅贲(拼音:lǚ bēn)是古代官职名称,主要负责护卫君主或重要人物。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指随行护卫的武官,职责包括执兵器随王车行进、保障安全等。
起源
源自周代,《周礼·夏官·旅贲氏》记载:“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即护卫王车两侧,车停时守护车轮。
职能扩展
汉代延续此官职,属卫尉管辖,如《汉书·百官公卿表》提到“旅贲令丞”,负责宫廷禁卫。
具体场景
例句:“槛车则随旅贲军驶进五更巷”,可见旅贲军也参与押送重要囚犯等任务。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描述古代官职或护卫行动。例如《国语》提到“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表明其防灾护主的职责。
需注意与“旅奔”(指奔波旅途)区分。部分现代解释(如)可能误将其释为“背井离乡”,但权威典籍均以官职含义为主。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汉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专业来源。
《旅贲》是一个汉字词语,用来形容人们在旅途中激动、亢奋的心情。
《旅贲》由“方”和“行”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6个笔画。
《旅贲》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杨慎的《牧阳堂诗钞》中,用来形容人们在旅途中的兴奋与激动。之后,这个词逐渐成为描述热情洋溢的旅途的固定用语。
《旅贲》的繁体字为「旅賁」。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旅贲》在古时候的写法为「賂賁」。
1. 他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旅途,心中充满了旅贲。
2. 这次旅行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旅贲。
旅游、旅行、贲临、贲怀
旅情、旅梦、旅痴
乏味、平淡、无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