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帔服的意思、帔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帔服的解釋

指帔子和裙襖。 唐 無名氏 《補江總白猿傳》:“東向石門,有婦人數十,帔服鮮澤,嬉遊歌笑,出入其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帔服”是古代服飾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特點:

一、基本定義

帔服指帔子與裙襖的組合服飾。其中:

二、曆史文獻記載

唐代《補江總白猿傳》記載:“婦人數十,帔服鮮澤”,說明其特點是色彩鮮豔、質地光潤,常用于貴族女性服飾。

三、形制演變

  1. 早期形态:唐代多作日常裝飾,注重飄逸美感
  2. 宋代發展:演變為霞帔,成為命婦禮服制度的一部分,按品級定制(如明代一品至九品各有規制)
  3. 特殊用途:道家将帔作為貴重法衣,采用大領對襟、胯下開叉的特殊剪裁

四、文化特征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查看《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帔服——古代衣袍的名稱

帔服是指古代漢族男性所穿的一種衣袍,多用于正式場合,寓意莊重肅穆。下面将介紹帔服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帔服的拆分部首是巾(jīn)和衮(gǔ),共涉及14個筆畫。

來源

帔服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秋官·拾居》:“乃請蔔徒以授卿禽,乃以蔔式綦帔服立于甸門之東。”此處“帔”即指帔服。帔服在古代的王朝中被視為正式禮儀的一部分,是貴族和官員在舉行重要典禮時所着的特殊衣袍。

繁體

繁體字“帔”(pèi)延續了原本的意義和用法,仍用于描述古代的帔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帔服的寫法多種多樣。常見的寫法有“陪衣”和“襪服”等,但如今被“帔服”這一寫法所代替。

例句

1. 君子在儀容上更要穿戴得體,佩戴帔服顯示其尊貴身份。

2. 當我看到他穿着華麗的帔服時,我頓時意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場合。

組詞

組詞:衣帔、加帔、衮帔、禮帔。

近義詞

近義詞:華服、朝服、禮服。

反義詞

反義詞:樸素衣着、普通外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