帔服的意思、帔服的詳細解釋
帔服的解釋
指帔子和裙襖。 唐 無名氏 《補江總白猿傳》:“東向石門,有婦人數十,帔服鮮澤,嬉遊歌笑,出入其中。”
詞語分解
- 帔的解釋 帔 è 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鳳冠霞帔。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專業解析
帔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的重要類别,特指一種披搭于肩背的長條形衣飾,兼具裝飾性與禮制功能。其核心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字義溯源
“帔”為形聲字,從“巾”(織物)、“皮”(表音兼表披覆義),本義指披肩類服飾。《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帔”,但《漢語大詞典》釋其作“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先秦文獻中“帔”多作動詞用(如披挂),漢代後漸為名詞,指代特定服飾形制。
二、形制特征
- 基本樣式
長條狀織物,長度多及膝或垂地,寬度約20-30厘米,兩端常綴系帶。唐代壁畫(如永泰公主墓)可見其搭于肩臂,垂于身前。
- 材質與裝飾
貴族多用錦、羅、紗等織金繡花,平民則以布帛為主。宋代霞帔定型後,出現“帔墜”以壓垂飾帶,多見金玉材質(《宋史·輿服志》載“金霞帔”制度)。
三、曆史演變
- 魏晉起源:受佛教飛天帛帶影響,成為女性常服配件(《洛神賦圖》可見飄帶狀披帛)。
- 唐代盛行:納入宮廷禮服體系,《新唐書·車服志》載命婦“翟衣加帔”,以顔色區分等級。
- 宋代制度化:霞帔成為命婦身份象征,非恩賜不得僭用(《東京夢華錄》記皇後儀仗“金繡霞帔”)。
- 明清婚俗化:民間婚嫁仿制“假帔”,鳳冠霞帔成新娘标配(明代《三才圖會》繪有霞帔形制)。
四、文化象征
- 身份标識
宋代起,霞帔顔色、紋樣對應品級:一品金繡雲霞翟紋,九品繡纏枝花(《明會典》詳載規制)。
- 禮制載體
道教神像“霞帔”象征仙真身份(永樂宮壁畫西王母像),體現天人對應的服飾哲學。
- 民俗符號
江南婚俗中“戴頭帔”喻示女子成年,閩南“帔裙”為新娘嫁衣,傳承至今。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 商務印書館, 2011.
- 脫脫等. 《宋史·輿服志》[DB/OL].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歐陽修等. 《新唐書·車服志》[DB/OL]. 國學導航.
- 王圻. 《三才圖會》[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影印本.
- 高春明. 《中國服飾名物考》[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網絡擴展解釋
“帔服”是古代服飾中的一種重要類型,主要包含以下含義和特點:
一、基本定義
帔服指帔子與裙襖的組合服飾。其中:
- 帔子:類似長圍巾的披肩,多用輕透紗羅制成,可披搭于肩或纏繞手臂
- 裙襖:配套的下裝與上衣
二、曆史文獻記載
唐代《補江總白猿傳》記載:“婦人數十,帔服鮮澤”,說明其特點是色彩鮮豔、質地光潤,常用于貴族女性服飾。
三、形制演變
- 早期形态:唐代多作日常裝飾,注重飄逸美感
- 宋代發展:演變為霞帔,成為命婦禮服制度的一部分,按品級定制(如明代一品至九品各有規制)
- 特殊用途:道家将帔作為貴重法衣,采用大領對襟、胯下開叉的特殊剪裁
四、文化特征
- 裝飾工藝:常見刺繡花紋或泥金銀繪畫
- 色彩象征:戲曲中紅色代表喜慶,黃色/紫色象征尊貴
- 性别區分:存在男帔(莊重素色)與女帔(華美紋飾)的差異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查看《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案部鞴扞布路谄交嗔色嚫施斥詈椎埋屠狗悴容大本營調律吊省風態踾撲庚償更涉詭謇鬼書旱雷黃琉璃荒謬絕倫互導護書夾降祚進氣幾悟飓潮句弓蠟燭寮子令序論讨淪夷驢生笄角甕生根馬龍車水毛燕冥微民生國計莫賀弗末截皮錢認親賽寶顋頰沙雕時瑞獸面書魔四先生隨高逐低宿念貪求托僞威風掃地吳中四傑鄉術颵颵遐敻協相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