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鳴叫飛舞。形容歡騰。 唐 盧照鄰 《失群雁》詩:“雲間海上應鳴舞,遠得鵾弦猶獨撫。” 唐 李白 《上雲樂》詩:“五色師子,九苞鳳凰,是老胡雞犬,鳴舞飛帝鄉。”
“鳴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鳴舞”指鳴叫與飛舞,常用來形容生物(如鳥獸、昆蟲)或自然景象的歡騰狀态。例如,唐代盧照鄰在《失群雁》中寫道:“雲間海上應鳴舞,遠得鵾弦猶獨撫”,描繪了大雁在廣闊天地間鳴叫飛舞的生動畫面。
文學意象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常通過聲音與動作的結合傳遞情感。如李白《上雲樂》中“五色師子,九苞鳳凰,是老胡雞犬,鳴舞飛帝鄉”,借“鳴舞”渲染神話場景的喧鬧與活力。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鳴舞”,但在特定文學或藝術描述中,仍可能借用其古典意象,表達歡慶、自由等意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句背景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全唐詩》相關注釋或文學辭典。
鳴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包括“鳥”和“舞”。鳥部表示該字的意義與鳥有關,舞部表示與舞蹈有關。
根據字形結構,鳴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鳥”和“舞”。其中,“鳥”是鳴舞的主要部首,它在漢字中表示鳥類的意義;“舞”表示與舞蹈相關的意義。
鳴舞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在古代,鳥類曾被視為神聖的存在,其鳴叫被認為是一種表達祝福和吉祥的方式。而舞蹈則是人們通過身體的舞動來表達情感和表達歡樂的行為。
鳴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鳴舞。繁體字通常用于中文傳統文化的表達和書寫。
在古代,鳴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古代《說文解字》的記載,鳴舞的寫法為“鳴舞”,其中“鳴”表示鳥鳴,“舞”表示舞蹈。由于漢字的演變,現代的寫法為“鳴舞”。
以下是對鳴舞一詞的例句:
鳴舞的組詞包括鳴唱、鳴叫、鳴響、鳴禽等,這些詞彙都與鳥類的鳴叫聲音有關。
與鳴舞近義詞相關的詞彙有歌舞、舞蹈、舞台等;與鳴舞反義詞相關的詞彙有寂靜、安甯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