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廬的意思、茅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廬的解釋

[thatched cottage] 茅舍;草屋

詳細解釋

亦作“茆廬”。草屋。 唐 張籍 《送韓侍禦歸山》詩:“新結茆廬招隱逸,獨騎驄馬入深山。” 宋 梅堯臣 《對雪憶往歲錢塘西湖訪林逋》詩之一:“折竹壓籬曾礙過,卻穿松下到茅廬。” 明 劉基 《崇福寺俦上人看山樓》詩:“為愛山中世事疎,看山終日坐茅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花姑子》:“此非安樂鄉。幸老夫來,可從去,茅廬可以下榻。” 蘇曼殊 《遁迹記》:“嗣餘忽醒,身卧茅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茅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茅草覆蓋屋頂的簡陋房屋。以下從語義演變、文化象征及典故應用三個層面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結構

“茅廬”由“茅”(茅草)與“廬”(簡易屋舍)複合而成,字面指茅草搭建的居所,特指古代貧士或隱者居住的簡陋房舍。例如: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茅草蓋的房舍,多指貧寒者或隱士的住所。”

《漢語大詞典》引《南史·隱逸傳》例證:“結茅廬于山澗,采菊東籬,悠然自得。”

二、文化象征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茅廬被賦予三重象征:

  1. 清貧自守:代表士人安貧樂道的精神追求,如陶淵明“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的居所意象。
  2. 隱逸避世:成為隱士身份的符號化載體,《後漢書·逸民傳》載“或耕于野,或廬于山”。
  3. 賢者待時:通過“三顧茅廬”典故,轉化為人才蟄伏待機的隱喻空間。

三、經典典故“三顧茅廬”

該詞的文化影響力主要源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劉備三次親赴諸葛亮隱居的南陽草廬,終請其出山輔佐。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詳述:“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此典凝固為成語“三顧茅廬”,引申為誠心延攬人才或賢者初展才能(如“初出茅廬”)。

四、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漢語中,“茅廬”除保留本義外,更多用于: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隱逸文化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茅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詞義


二、特指含義

在曆史文化中,“茅廬”特指南陽諸葛廬,即三國時期諸葛亮隱居的草屋。這一典故出自《三國志》及《出師表》中的“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三、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是源自《三國演義》的成語,形容誠心誠意地邀請或拜訪。例如:“劉備三顧茅廬,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


四、近義詞與用法


五、補充說明

“茅廬”在古詩文中常被賦予隱逸、清貧的意象,如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卻穿松下到茅廬”。現代用法中,也用于比喻初次涉世或缺乏經驗的狀态,如“初出茅廬”。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例句,可參考《三國演義》《出師表》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傲睨萬物百家鎖敕黃螭蟠牀裙春紅女大聲疾呼跌目地球輻射帶斷臂燃身睹着知微鰪鳉販夫販婦負心違願給贍裹革橫川荷繦驩動回飈晦光降嫔交交教戒教象機解進本退末錦隊進讨決勝廟堂駿聲鞠域開花寬法梁燕僚仆夢枕溟島謬異牛星織女逆曳秦筆球勢權星日月重光黍民死心落地素概黇鹿痛迫亡逃危懸穩身午餐無個象轎向者現下消殺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