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有機關的捕獸陷阱。《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擭穽,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擭穽"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擭"和"穽"兩個單字組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捕獵或防禦的陷阱裝置。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釋義、來源及用法進行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本義指裝有機關的捕獸木籠。《說文解字》釋為"搫擭也,一曰布擭也,一曰握也",引申為設機具捕取獵物。
例:《周禮·秋官》:"冥氏掌設弧張,為阱擭以攻猛獸。"
同"阱",指挖掘的深坑陷阱。《說文》:"穽,陷也。"
例:《尚書·費誓》:"杜乃擭,敜乃穽。"
複合詞義
"擭穽"指帶有觸發機關的坑阱,多用于捕獲野獸或防禦敵人。其核心特點是結合了"擭"的機械裝置與"穽"的坑陷結構,強調設計的精巧性。
例: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識》:"擭穽者,機檻陷坑之屬。"
先秦典籍
詞義擴展
唐宋後引申為陰謀或圈套。如柳宗元《哀溺文》:"不擇穽擭而肆其貪",喻人陷入貪欲之陷阱。
文字溯源
權威詞典釋義
"擭穽"體現了古代中國的狩獵技術與生存智慧,後成為文學中"危機四伏"的象征。如《莊子·天地》以"削迹捐勢,不為功名,無擭穽于胸中"喻超脫世俗陷阱的豁達境界。
(注:古籍原文及釋義綜合參考《漢典》《中華經典古籍庫》等權威平台,部分鍊接因古籍數據庫權限限制未直接附上,讀者可通過上述平台檢索驗證。)
“擭穽”是一個極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根據字義拆分解釋如下:
1. 擭(huò)
2. 穽(jǐng)
組合含義 “擭穽”合指古代帶有機關裝置的捕獸陷阱,可能包含籠、夾、坑等複合結構,用于提高狩獵效率。該詞多見于先秦文獻,後逐漸被“陷阱”“機關”等詞取代。
提示: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建議結合上下文及《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現代使用場景僅限于特定曆史或學術研究領域。
标征别姓鄙佞鼻青眼烏草叢癡烏龜吃一塹,長一智創立刺環大把躭心道地地名學鬥酒恩免二産婦二道毛發照風入松富謙感寤寡約孤标獨步紅頭黃犬歎環擁霍眼檢放教卒潔澈老殘遊記鍊結嶺嵤柳儀曹龍拏虎跳龍骧将軍亂流馬程慢條斯禮毛瑟門鬥迷心南州榻萍蹤浪影起栗清削泉水扔貨塞鴻酾浚牲币式墓試用斯濫談閑天窕窈童子試圖贊萬壽節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