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預征他年田賦。《清史稿·食貨志二》:“軍興以後, 四川 等省,辦理借徵,以充兵餉。 裕瑞 奏請勸諭紳民,按糧津貼,罷借徵。”
“借徵”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用字差異來分析:
基本釋義
指借用他人的名義或權力來實現自身目的。例如通過假借官方名義或利用他人影響力達成目标。
結構解析
經濟政策背景
在清代文獻(如《清史稿》)中,“借徵”指預征未來年份的田賦,常見于戰争或財政緊缺時期。例如四川等省曾通過預征田賦補充軍饷,後因民衆負擔過重被官員建議廢止。
實際應用與争議
這一政策雖能短期緩解財政壓力,但長期加重百姓負擔,導緻社會矛盾,最終被叫停。
《借徵》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借用他人的徵信調查。
《借徵》的部首是⺊(心字底)和⺮(言字旁),總共有13個筆畫。
《借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法律制度。在古代,人們在進行商業活動或借貸時,常常需要借助徵信調查來獲取他人的信用信息,以評估風險。因此,人們就形成了這個詞語。
《借徵》的繁體字是「借徵」。
在古時候,「徵」這個字是有一點不同的寫法,是「徴」。
1. 他們為了調查對方的信用情況,不得不借徵了一家徵信公司。
2. 在進行投資之前,我們應該先進行借徵,以避免風險。
借貸、徵信、徵信調查、借用
調查、審查、查證
借還、信任、相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