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濟的意思、幹濟的詳細解釋
幹濟的解釋
(1).猶言成就。《易·乾》“貞者,事之幹也” 唐 孔穎達 疏:“言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使物皆得幹濟。” 唐 崔緻遠 《徐莓充榷酒務須知》:“前件官發跡戎行,研心吏道,忠勤所至,幹濟可觀。”
(2).謂辦事幹練而有成效。《梁書·劉坦傳》:“為 南郡王 國常侍……遷南中郎録事參軍,所居以幹濟稱。” 唐 白居易 《與盧恒卿诏》:“以卿有忠勞之前効,幹濟之長才,常簡朕心,宜授此職。” 金 王若虛 《答張仲傑書》:“若夫趨上而虐下,借衆命以易一身,流血刻骨而求幹濟之譽,今之所謂能吏,古之所謂民賊也。”《儒林外史》第八回:“ 南昌 知府員缺,此乃沿 江 重地,須才能幹濟之員。” 清 姚瑩 《再與方植之書》:“雖有善策,無幹濟之人,奈之何哉!”
詞語分解
- 幹的解釋 幹 (⑧幹??乾) ā 觸犯,冒犯,沖犯:幹擾。幹涉。幹預(亦作“幹與”)。森然幹霄。 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幹祿。幹仕。 關連,涉及:幹系。互不相幹。 盾,古代抵禦刀槍的兵器:大動幹戈。 古
- 濟的解釋 濟 (濟) ì 渡,過河:同舟共濟。 對困苦的人加以幫助:濟世。救濟。赈濟。周濟。接濟。 補益:無濟于事。 濟 (濟) ǐ 〔濟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國河南省,流經山東省入渤海。 (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幹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àn jì,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
成就
指通過努力達成目标或完成某事。例如《易·乾》中“貞者,事之幹也”的唐代孔穎達疏提到:“言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使物皆得幹濟。”
-
辦事幹練而有成效
形容人處理事務能力強、效率高。如《梁書·劉坦傳》記載:“所居以幹濟稱。”
二、詳細解釋
- 詞義構成
“幹”表示“努力、實幹”,“濟”指“輔助、救濟”,合起來強調通過實幹與協作解決問題。
- 曆史用例
唐代文獻中多用于官員評價,如白居易《與盧恒卿诏》提到“幹濟之長才”,金代王若虛也以此形容能吏。
三、使用場景
- 描述集體協作
強調團隊通過努力和互助克服困難,如提到“共同解決困境”。
- 評價個人能力
多用于稱贊他人辦事高效、成果顯著,如古代官員考核中的“忠勤所至,幹濟可觀”。
四、補充說明
-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更多見于古籍或正式語境。
- 近義詞包括“幹練”“有為”,反義詞如“庸碌”“無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出處,可參考、5、8中的文獻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幹濟(gàn j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通過物質或精神方面的幫助來解決困難或救助他人。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幹和濟,幹在漢字中屬于木部,表示與樹木相關的意思;濟在漢字中屬于水部,表示與水有關的意思。幹的筆畫數為三畫,濟的筆畫數為八畫。
《幹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子路》中的一句話:“養乎殷其民,治乎事其上。”這句話中的“事其上”即為發展他人、幫助他人的意思,後來逐漸演化為“幹濟”。
在繁體字中,幹濟的寫法為「幹濟」。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幹濟」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幹濟」的例句:
1. 他願意伸出援手,給予他人幹濟。
2. 别擔心,我會盡力幹濟你的困境。
與「幹濟」相關的組詞有:救濟、救助、幫扶等。近義詞包括:施與、援助、扶持等。而反義詞則有:忽視、無視、遺棄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