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令格式的意思、律令格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令格式的解釋

唐 代法律的表現形式。律是當代法典,規定罪名和刑罰;令是皇帝的命令,規定貴賤等級等重要制度;格是規定官吏的辦事規則;式是規定官署通用的文件程式。律、令創始于 秦 代,格、式創始于 東魏 、 西魏 ,至 唐 代四種并行。《新唐書·刑法志》:“ 唐 之刑書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貴賤之等數,國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國之政,必從事於此三者。其有所違及人之為惡而入于罪戾者,一斷以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律令格式是中國隋唐時期法律體系的核心表現形式,主要包含“律、令、格、式”四類法律形式,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功能


  1. 唐代的刑法典,以《唐律疏議》為代表,規定罪名與刑罰,是判罪量刑的根本依據。例如,“十惡”等重罪均明确列于律中,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2. 皇帝頒布的行政命令,涉及國家制度、貴賤等級等非刑罰性規範,如戶籍管理、賦稅制度等。其内容廣泛但穩定性較弱,需根據時政調整。


  3. 官吏處理政務的細則,用于補充或變通律、令的不足。例如《貞觀格》針對具體部門事務制定規則,具有“禁違止邪”的作用。


  4. 官署公文的标準程式,規範文書格式與行政流程,如戶籍登記、案件上報的文書模闆,确保行政統一性。


二、曆史淵源


三、作用與特點


律令格式體系體現了唐代“禮法結合”的治理思想,對後世東亞法律(如日本《大寶律令》)影響深遠。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法典條文,可參考《唐六典》《通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律令格式

律令格式是指古代法律條文的一種特定書寫規範。其中,“律令”意思是法律,指的是具有規範性和約束力的法規,而“格式”則是指具體的書寫模式。律令格式是為了保證法律條文的清晰、規範和易于理解而制定的一種格式要求。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律令格式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四個部分:律、令、格式。

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來源

律令格式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法律體系。在古代,司法官員需要将法律條文寫成規範的文書,以便執行和傳達給民衆。為了方便理解和避免歧義,制定了律令格式,統一了法律條文的書寫規範,确保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繁體

律令格式的繁體字為「律令格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律令格式」這個詞,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然而,由于時間的推移和現代字形的統一,古代的寫法已經難以辨認和複原。

例句

1. 法律界普遍使用律令格式來書寫法律條文。

2. 這份文件沒有按照律令格式編寫,需要重新整理。

組詞

律令、法律、格式、書寫、規範、條文、清晰、易于、理解

近義詞

法規、規章、條例、法條、章程

反義詞

非法、違規、違法、犯罪、不合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