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官名。負責向帝王陳報山川地勢、土質好壞及土地所宜生産。《周禮·地官·土訓》:“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 鄭玄 箋:“道,説也。説地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訓,謂能訓説土地善惡之勢。” 孫诒讓 正義:“土訓者,此官與誦訓并掌訓説土地圖志之事,故亦屬司徒。”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序》:“凡方志所未載者,萃為一書,蠻陬絶徼,見聞可紀者,亦附著之,以備土訓之圖。” 明 楊慎 《升庵經說·蠱瘴》:“土訓,掌道地圖道地慝。”《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雜禦史 趙湘 ,請依《周禮》置土訓、誦訓,纂録所經山川古迹風俗,以資宸覽。” 梁啟超 《<變法通議>自序》:“上循土訓、誦訓之遺,下依蒙諷鼓諫之義。”
“土訓”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該官職隸屬司徒管轄,鄭玄注解強調其“訓說土地善惡之勢”的核心職能,宋代範成大等文獻中亦有相關記載。
建議:研究古典文獻時采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民俗研究需第二種含義,應進一步考證出處。
《土訓》是指關于土地的教導、規訓、戒律等内容。它可以涵蓋農業生産、土地管理、生态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和守則。
《土訓》的拆分部首是「土」和「讠」。其中「讠」是「言」的變形,表示言語相關的意思。筆畫數分别是「3」和「7」。
《土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耕地在古代被視為農民的命根子,農耕技術也是農民們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為了保護農田、促進農業發展,各地形成了一些土地管理的規定和教導,這些規定和教導就被統稱為《土訓》。
《土訓》的繁體字為「土訓」。
在古代,「土」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而「訓」的古代寫法為「訓」。
1. 遵守《土訓》,是維護農田生态環境的基本要求。
2. 農民們通過代代相傳的《土訓》,掌握了豐富的農業經驗。
- 農田 - 農耕 - 農民 - 農業 - 土地 - 生産 - 管理 - 規定 - 教導 - 守則
農訓、田訓、農規、田規。
-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