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官名。負責向帝王陳報山川地勢、土質好壞及土地所宜生産。《周禮·地官·土訓》:“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 鄭玄 箋:“道,説也。説地圖九州形勢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訓,謂能訓説土地善惡之勢。” 孫诒讓 正義:“土訓者,此官與誦訓并掌訓説土地圖志之事,故亦屬司徒。”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序》:“凡方志所未載者,萃為一書,蠻陬絶徼,見聞可紀者,亦附著之,以備土訓之圖。” 明 楊慎 《升庵經說·蠱瘴》:“土訓,掌道地圖道地慝。”《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雜禦史 趙湘 ,請依《周禮》置土訓、誦訓,纂録所經山川古迹風俗,以資宸覽。” 梁啟超 《<變法通議>自序》:“上循土訓、誦訓之遺,下依蒙諷鼓諫之義。”
"土訓"是古代中國職官體系中的特殊稱謂,最早見于《周禮·地官》。該詞由"土"與"訓"二字複合構成:"土"指土地、地域,引申為地理知識;"訓"含教導、解說之意。作為周代地官屬官,土訓主要職責是"掌道地圖,以诏地事",即依據九州輿圖向君王講解各地物産、山川形勢及曆史掌故。
根據漢代經學家鄭玄的注解,土訓需熟稔"地慝"(地理特征)與"地物"(物産分布),在君王巡狩時隨行進言,輔助決策。唐代賈公彥進一步闡釋其職能包含兩項核心:一為"說九州形勢山川所宜",二為"辨各地古昔之事",相當于兼具地理顧問與史官的雙重屬性。
與"誦訓"職官形成職能互補,土訓側重自然地理知識的傳達,而誦訓偏重人文曆史典故的講述。這種分工體系體現了周代"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制度中地官系統的知識專業化特征。其官職設置對後世地理志編纂與地方治理産生了深遠影響。
“土訓”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該官職隸屬司徒管轄,鄭玄注解強調其“訓說土地善惡之勢”的核心職能,宋代範成大等文獻中亦有相關記載。
建議:研究古典文獻時采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民俗研究需第二種含義,應進一步考證出處。
財薮財帑沉箱宸宇出息大刀會膽大心麤當鋒旦宅打手電解質耑候獨掌鵝湖恩寄二儀繁苛反哭宮姝公推關與癸期故粟壞廢話舊潢汙兼采将慎揭曉機密房九玄攫挐鐐質隆富陸稻蒙巾蒙眬秘緘謬加膩穢胚盤千歲子清渾屈突設科打诨沈閣恕矜素膳矘眄添枝接葉挑幺挑六脡脊投師屠勦晩途蚊毫相門有相相玺瑕眚攜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