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降的意思、文降的詳細解釋
文降的解釋
以虛文歸降。猶言表面投降。《後漢書·皇甫規傳》:“於是中外并怨,遂共誣 規 貨賂羣 羌 ,令其文降。” 李賢 注:“以文簿虛降,非真心也。”《晉書·苻堅載記下》:“乃羈縻一方,文降而已。”《新唐書·王忠嗣傳》:“ 烏蘇米施可汗 請降, 忠嗣 以其方彊,特文降耳,乃營 木剌 、 蘭山 ,諜虛實。”
詞語分解
- 文的解釋 文 é 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 刺畫花紋:文身。 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文盲。以文害辭。 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曆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
- 降的解釋 降 à 下落,落下:下降。降旨。降臨。降旗。空降。 減低,貶抑:降低。降價。降職。降解(?)。降心相從(抵制自己心志以服從别人)。 落升提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文降”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指向通過文書形式下達的指令或決定,帶有官方或正式的意味。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通過文書下達命令
- “文降”的核心含義是指上級或官方機構通過書面文件(文書)的形式向下級傳達命令、指示或決定。“降”在此處意為“下達”、“賜予”。
- 示例:古代官府通過公文向下屬機構或官員傳達指令,即可稱為“文降”。這體現了古代行政體系中文書傳遞命令的正式方式。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引申含義:特指天意或神旨的書面傳達
- 在特定的宗教或神秘文化語境下,“文降”可引申指神靈、上天通過文字形式(如符箓、谶語、乩文等)向人間傳達旨意或預言。這時的“文”不僅指文書,更帶有神聖啟示的意味。
- 示例:道教或民間信仰中,扶乩所得的文字被認為是神靈的“文降”。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
用法與語境
- “文降”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曆史文獻或研究古代行政、宗教文化的學術著作中。
- 其使用通常帶有莊重、正式的色彩,強調信息傳遞的官方性、書面性和權威性。來源:漢典(www.zdic.net)。
-
古籍例證
- 雖然“文降”作為固定雙音節詞在古代文獻中直接出現的頻率不高,但類似概念可見于史書或公文記載。例如,《後漢書》等史籍中描述的皇帝或朝廷通過诏書、敕令等形式下達命令,其本質即屬“文降”範疇。來源:國學大師(www.guoxuedashi.com)。
網絡擴展解釋
“文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表面或形式上的投降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文降指以虛文(即書面形式或表面文章)歸降,實際并非真心投降,僅做出表面妥協。例如《後漢書·皇甫規傳》提到“令其文降”,李賢注解為“以文簿虛降,非真心也”。
2.讀音與詞義
- 拼音:wén jiàng(注音:ㄨㄣˊ ㄐㄧㄤˋ)。
- “降”的争議:部分資料誤注為“xiáng”,但根據《後漢書》《晉書》等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文降”中的“降”應讀作“jiàng”,表示“歸降”動作,而非“投降(xiáng)”的獨立含義。
3.曆史用例
- 《晉書·苻堅載記》提到“文降而已”,指外族表面歸順但實際保持獨立。
- 《新唐書·王忠嗣傳》中,王忠嗣識破烏蘇米施可汗的“文降”,揭露其假意歸附的意圖。
4.相關詞語
5.使用背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軍事或政治場景,強調通過文書等形式掩蓋真實态度,常見于中原王朝與邊疆部族的互動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晉書》等古籍,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懊惱拜辭白象簡避仇財勢參幹唱引超空處斷初見廚馔打調大軸抵節砥世蚪峰笃教貴盛閨心過稅衡文剪徑健舞浸禮救公饑峻拒連明徹夜流轉稅孿生駡座媒穩婆綿憊凝脂點漆牛牛破隙輕電青蓋寝兕啟攢髯茹睿訓掃土身操井臼申誡沈靜寡言深文曲折視丹如綠石榴酒十升刷色説鹹道淡傥若逃臣天咫亭立頭谷畏葸香鹽相猶鮮葳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