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萎損傷。《南史·徐嗣伯傳》:“明旦癕消,樹邊便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長二十餘日,瘤大膿爛,出黃赤汁鬥餘,樹為之痿損。”
“痿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醫學層面
指人體因虛弱或疾病導緻的功能衰退,如肌肉萎縮、肢體無力或性功能障礙(如陽痿)。中醫典籍中常描述為“筋肉痿軟無力”,常見于神經性疾病或代謝異常(如低鉀性麻痹)。
植物/物體層面
表示枯萎、損傷的狀态,如樹木因病變或外力導緻萎縮。
詞源構成
“痿”本義為身體機能衰退(《說文解字》釋為“痺疾”),後引申為枯萎;“損”指損傷。二者組合後既可描述人體病症,也可指物體凋敝。
古籍用例
《南史·徐嗣伯傳》記載:“樹為之痿損”,描述樹木因病變而枯萎。
醫學領域
用于描述肢體無力、肌肉萎縮或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如“陽痿”)。
文學描述
借喻植物凋零或事物衰敗,如“花葉痿損”。
方言中偶見“痿損”表示“減弱”(如清代《何典》用例),但此用法較罕見。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中醫典籍《素問·痿論》。
痿損這個詞通常指身體或器官的衰弱、虛弱或失去力量的狀态。當人體某個部位或器官受到長時間的虛弱、疲勞、奢侈浪費、損耗等因素的影響時,就會出現痿損的情況。
痿(疒+韋)拆分部首為疒和韋,疒(疔)部表示疾病;韋(圍)部表示繩索。
損(手+分)拆分部首為手和分,手部表示與手相關的動作;分部表示分割。
痿損的總筆畫為13畫。
痿損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中。在傳承過程中,痿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沒有變化,依然保持為「痿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痿用「爲」字代替「韋」字,表示病中的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損用「損」字代替「分」字,表示某個部位或器官的衰退。
他長時間工作疲勞,導緻身體出現了痿損的現象。
組詞:痿弱、痿敗、痿瘵。
近義詞:衰弱、虛弱、失去力量。
反義詞:強壯、健壯、有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