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弊俗的意思、弊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弊俗的解釋

(1).鄙陋的習俗。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誠宜正色矯而呵之,何謂同其波流,長此弊俗哉!” 林纾 《譯<塊肉馀生述>序》:“ 英倫 半開化時民間弊俗亦皎然揭諸眉睫之下。”

(2).指不良的習尚。《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二年》:“刺史 趙元楷 課父老服黃紗單衣迎車駕,盛飾廨舍樓觀,又飼羊百餘頭,魚數百頭以饋貴戚。上數之曰:‘……卿所為乃亡 隋 之弊俗也。’”

(3).指風氣敗壞的社會。《陳書·何之元傳》:“﹝ 梁高祖 ﹞生自布衣,長於弊俗,知風教之臧否,識民黎之情僞。” 宋 秦觀 《醫者》詩:“時遷聖徂遂幽昏,弊俗竊以資利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弊俗”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各詞典解釋和文獻用例,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詞義

由“弊”(不良、敗壞)和“俗”(習俗、社會風氣)組成,指陳舊落後、不符合時代發展或道德要求的習俗或社會風氣。

二、具體内涵分層

  1. 鄙陋的習俗
    指特定地域或群體中粗鄙不雅的舊習。例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疾謬》中批評時人“長此弊俗”,即指當時社會流行的浮誇風氣。

  2. 不良的習尚
    強調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習慣。如《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斥責官員“所為乃亡隋之弊俗”,特指鋪張逢迎的官場陋習。

  3. 敗壞的社會風氣
    用于描述整體道德滑坡的社會狀态。《陳書》提到梁高祖“長於弊俗”,即指其成長于禮崩樂壞的時代環境。

三、應用語境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對社會現象的批判,現代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書面語中,例如林纾在翻譯作品中用“弊俗”揭示英國半開化時期的民間陋習。


以上解析綜合了《抱樸子》《資治通鑒》等典籍用例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引用,可參考、6的詳細引證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弊俗(Bì Sú)這個詞意思是指不好的風俗習慣或是社會上的不良行為。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弓部和足部,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來源于漢語,不是繁體字。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弊俗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以下是一個例句:現今社會上許多弊俗需要改變。 弊俗的一些組詞有:弊端、陋俗、惡習、不良習慣等。近義詞為:敝俗、惡俗、壞風氣等。反義詞可為:好習慣、良俗、美風尚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可繼續提問哦。謝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