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弊俗的意思、弊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弊俗的解释

(1).鄙陋的习俗。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诚宜正色矫而呵之,何谓同其波流,长此弊俗哉!” 林纾 《译<块肉馀生述>序》:“ 英伦 半开化时民间弊俗亦皎然揭诸眉睫之下。”

(2).指不良的习尚。《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刺史 赵元楷 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车驾,盛饰廨舍楼观,又饲羊百餘头,鱼数百头以馈贵戚。上数之曰:‘……卿所为乃亡 隋 之弊俗也。’”

(3).指风气败坏的社会。《陈书·何之元传》:“﹝ 梁高祖 ﹞生自布衣,长於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 宋 秦观 《医者》诗:“时迁圣徂遂幽昏,弊俗窃以资利源。”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弊俗”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各词典解释和文献用例,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词义

由“弊”(不良、败坏)和“俗”(习俗、社会风气)组成,指陈旧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或道德要求的习俗或社会风气。

二、具体内涵分层

  1. 鄙陋的习俗
    指特定地域或群体中粗鄙不雅的旧习。例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疾谬》中批评时人“长此弊俗”,即指当时社会流行的浮夸风气。

  2. 不良的习尚
    强调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习惯。如《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斥责官员“所为乃亡隋之弊俗”,特指铺张逢迎的官场陋习。

  3. 败坏的社会风气
    用于描述整体道德滑坡的社会状态。《陈书》提到梁高祖“长於弊俗”,即指其成长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

三、应用语境

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现代多用于学术讨论或书面语中,例如林纾在翻译作品中用“弊俗”揭示英国半开化时期的民间陋习。


以上解析综合了《抱朴子》《资治通鉴》等典籍用例及现代词典释义,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引用,可参考、6的详细引证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二

弊俗(Bì Sú)这个词意思是指不好的风俗习惯或是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弓部和足部,总共有11个笔画。这个词来源于汉语,不是繁体字。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弊俗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以下是一个例句:现今社会上许多弊俗需要改变。 弊俗的一些组词有:弊端、陋俗、恶习、不良习惯等。近义词为:敝俗、恶俗、坏风气等。反义词可为:好习惯、良俗、美风尚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可继续提问哦。谢谢!

别人正在浏览...

白螘半死抱负编捏鼻儿鼻青眼乌博览五车博学鸿儒不趋事材异赤蛾从堂达夫单篇帝娥东鸣西应短丑夺俸烦忙繁荫梵志宫车晚出钩络圭碑诡邪和膳怀刺欢热诲盗诲淫溷亵见讥郊端搅破椒榝架屋叠床军差魁礧聊天黎幔栗鼠楼林楼头滤液辇毂下炮头清衷球菌栖鸦戚婣丧服上竈深入膏肓蛇蝎为心石洫泰士天术填馅祧续玩索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