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帝王求子所祭之神。其祠在郊,故稱。《詩·大雅·生民》“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毛 傳:“弗,去也,去無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郊禖,天子親往,後妃率九嬪禦。乃禮天子所禦,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 鄭玄 箋:“ 姜嫄 之生 後稷 如何乎?乃禋祀上帝於郊禖,以祓除其無子之疾而得其福也。” 陳奂 傳疏:“郊禖即禖,宮於郊,故謂之郊禖。”
郊禖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生育祭祀對象,其含義和祭祀文化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郊禖是古代帝王為祈求子嗣而祭祀的神靈,因祭祀場所設在都城郊外而得名。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生民》毛傳記載,與"高禖"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二、祭祀儀式特征
三、形象與考古印證 早期形象為具有豐乳肥臀特征的成年女性,如遼甯紅山文化出土的孕婦狀女神陶像。漢代畫像石中則出現懷抱嬰兒的拟人化形象,印證了其生育神屬性。後世逐漸與伏羲等男性神祇結合,形成複合型神格。
注:更多文獻細節可參考《禮記·月令》《詩經》毛傳注疏等典籍,考古發現詳見紅山文化遺址報告。
郊禖(jiāo yuě)是一個漢語詞彙,拆分部首為䒑 (口字旁)和示 (礻字心),總共有15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郊禖的寫法為郊禦。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郊禖也有一些變體。例如,在篆書時期,郊禖的寫法為「郊禦」。在隸書時期,寫作「郊袖」。而在甲骨文中,這個詞的形狀則有一些不同,寫作「郊禼」。
1. 我們通常會在國慶節期間前往城市的郊禖地區避暑。
2. 他在郊禖時發現了一條美麗的小溪,沿着溪水散步成了他最喜歡的消遣方式。
- 郊外:指城市周邊地區;
- 行善:從事慈善、做好事;
- 禖山:指郊外的山區。
郊禖的近義詞包括:近郊、城郊、市郊。
郊禖的反義詞可以是:市區、城市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