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即《周禮·天官》的小宰,為大宰的副職。 春秋 列國中亦有置之者。《左傳·宣公十二年》:“ 楚 少宰如 晉 師。”
(2). 宋 政和 中,改尚書左仆射為太宰,右仆射為少宰,旋複舊稱。 明 清 為吏部侍郎的俗稱,也叫少冢宰。
(3).星名。即左垣第三星。在紫微垣。《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東蕃八星……第二星為上宰,三星曰少宰。”注:“ 石氏 雲:‘少宰一星,少輔二星,三孤也。’”
“少宰”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周代起源
源自《周禮·天官》中的“小宰”,作為大宰(宰相)的副職,負責協助處理政務。春秋時期部分諸侯國沿用此官職,如《左傳》記載楚國曾設少宰。
宋代改制
宋徽宗政和年間,将尚書右仆射改稱“少宰”,左仆射稱“太宰”,但這一名稱未長期沿用,後恢複舊制。
明清俗稱
明清時期,“少宰”成為吏部侍郎的别稱,又稱“少冢宰”,主要負責官員選拔與考核。
在星象學中,“少宰”指紫微垣左垣的第三顆星,屬古代天文體系的一部分。
綜合多時期文獻,其含義隨朝代更疊變化,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更多細節可查看、2、6的原始内容。
少宰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在現代漢語中,少宰常用來形容年紀輕輕而具有統治或管理能力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少宰由“子”和“宀”組成。子是四畫的偏旁部首,宀是寶蓋部首,少宰總共是九畫。
據言,少宰在古代是指統治者或貴族中的年輕一代。在古代中國的傳統制度中,宰相是國家權力的最高人物,他有權處理國家事務。由于統治者的年齡普遍較大,所以稱為“老宰”。而對于年輕的統治者,人們稱之為“少宰”,以示年紀輕輕但能勝任管理國家的重任。
少宰的繁體字為「少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資料,少宰的古代漢字寫法為「少宰」。
1. 他年僅二十五歲就被任命為少宰,令許多老臣大為驚訝。
2. 年輕的少宰以其獨特的見解和決策能力令國家迅速發展。
少陵、宰相、宰殺、年少、少年
年輕統治者、年幼官員、年少管理者
老宰、年長統治者、年老管理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