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裝書卷、文件的口袋。 唐 王起 有《獺皮書袋賦》。見《文苑英華》卷一○六。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平曾 謁 華州 李相 不遇,因吟一絶而去曰:‘……詩卷卻抛書袋裡,譬如閒看 華山 來。’”
(2). 金 大定 十六年規定的官吏佩飾,懸于束帶,作為區别于士民的标志。其質料、顔色,因品級高下而有所不同。參閱《金史·輿服志下》。
(3).指古書詞句。 清 沉起鳳 《諧铎·十姨廟》:“五姨慣弄書袋,今止要集古人舊句,各成一律。” 鄧廣銘 《<稼軒詞編年箋注>題記》:“ 辛稼軒 在寫作歌詞的時候,往往喜歡‘掉書袋’,在歌詞當中使用很多的史事和典故。”參見“ 掉書袋 ”。
"書袋"的漢語詞典釋義
"書袋"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其解釋依據權威漢語辭書:
字面本義:盛放書籍的袋子
比喻義:學識或學問的象征
固定搭配:"掉書袋"
現代引申/網絡用法 (非嚴格詞典釋義,但常見):
"書袋"的核心含義是裝書的袋子,并由此引申出學問、知識的象征義。其最重要的用法是構成成語"掉書袋",形容過分炫耀或生硬地引用書本知識的行為。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本義、比喻義及在固定搭配中的特定含義。
來源依據:
“書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裝書的口袋
指古代用于存放書卷、文件的布袋或容器。唐代王起曾作《獺皮書袋賦》(見《文苑英華》卷一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也有“詩卷卻抛書袋裡”的描述。
官吏佩飾
金代大定十六年(1176年)規定,官員需在腰間束帶上懸挂書袋作為身份标志,其材質和顔色依品級不同而有所區分。
代指古書詞句
清代文獻中,“書袋”被引申為古書中的詞句或典故,例如沈起鳳的作品中曾用此意。
含義:指說話或寫作時過度引用古籍、典故以炫耀學識,含貶義。
出處:宋代馬令《南唐書·彭利用傳》記載其“言必據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
示例:如《封神演義》中商纣王被諷“掉書袋”,後演變為形容人賣弄學問。
“書袋”既可指實物(書袋、佩飾),也可抽象為古籍内容;其衍生詞“掉書袋”則側重批評刻意引經據典的行為。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含義。
包貢寶衢雹神笨謎不精細采薪之疾蠶耕岑樓齊末車馬填門馳說饬脩充調雠怼大才榱槃打慘打草蛇驚動魄廢丘焚風龔行天罰過論過為已甚國政寒瘡豪馬奸富接班人金鑒究究九稅老傭冷官劉表牛漏風掌露蛬風蟬馬快手母陀羅娘母掐死輕而易舉青衫秦中瓊劄绮食七灣八拐擾宂喪命樹阙夢樹脂絲瓜絡四譯館訴辭天匠填實通管托肺附逶移五一六通知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