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冰的意思、履冰的詳細解釋
履冰的解釋
行于冰上。比喻身處險境,戒慎恐懼之至。《漢書·韋賢傳》:“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繼祖考。”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時,猶切履冰之懼。”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再讓宰相表》:“需奏仰陳,冀安於涯分,綸言俯及,未照於悃誠,蹐地載驚,履冰逾畏。”參見“ 履薄臨深 ”、“ 履薄 ”。
詞語分解
- 履的解釋 履 ǚ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曆(.個人的經曆;.記載履曆的文件)。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 冰的解釋 冰 ī 水因冷凝結成的固體:冰塊。冰淩。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鎮。冰釋(像冰一樣融化,喻嫌隙、懷疑、誤會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結晶成固體,呈結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腳
網絡擴展解釋
“履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字面意思:指在冰面上行走(履:踩、踏;冰:冰面)。
- 比喻意義:形容身處險境或面對重大挑戰時,需極度謹慎、保持戒懼,如《漢書·韋賢傳》中“不惟履冰,以繼祖考”即強調謹慎傳承祖業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與用法
- 結構:動賓短語(動詞“履”+名詞“冰”)。
- 語境:多用于警示需小心應對複雜局面,如唐代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中“猶切履冰之懼”,體現對危機的警覺。
曆史出處與擴展
- 文獻溯源:源自《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後演化為獨立成語。
- 近義關聯:與“如履薄冰”含義相近,均強調謹慎态度。
實際應用示例
- 造句:“涉水履冰,不怕艱難險阻”,或描述官員“履冰逾畏”的心理狀态(司馬光《為龐相公再讓宰相表》)。
“履冰”通過具象場景傳遞抽象警示,適用于描述政治、職場或個人決策中需高度謹慎的情境,兼具文學表現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履冰
履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為⻄+⽔,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履冰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樊叔傳》中。其中描述了史記時期樊叔參與誅殺暴君秦孝文王的故事。樊叔為了安全地逃脫秦朝官兵的追捕,決定利用冬天封凍的河面,履冰前行,以減少自己的行迹。
繁體
履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是「履冰」,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複雜。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履冰的古時寫法為「屧冫」。
例句
1. 他勇敢地履冰前行,不畏嚴寒和坎坷之路。
2. 比喻在困難環境中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就像履冰行船一樣。
組詞
履冰沒有前綴和後綴,因此沒有與之相關的組詞。
近義詞
近義詞有履寒冰、淩寒履冰。
反義詞
反義詞有綠水青山、春暖花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