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于冰上。比喻身處險境,戒慎恐懼之至。《漢書·韋賢傳》:“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繼祖考。”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至于恭命之時,猶切履冰之懼。”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再讓宰相表》:“需奏仰陳,冀安於涯分,綸言俯及,未照於悃誠,蹐地載驚,履冰逾畏。”參見“ 履薄臨深 ”、“ 履薄 ”。
履冰,漢語詞彙,本義指腳踩在冰面上行走,引申為處于危險境地或承擔重大責任時需極度謹慎的狀态。該詞源自《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後演變為成語"如履薄冰"的核心語素。《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行于冰上,比喻身處險境,須戒慎恐懼",《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則強調其"形容做事極為小心謹慎"的比喻義。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履冰從具體行為發展為心理狀态的隱喻表達。宋代朱熹《詩集傳》注解時指出:"恐懼警戒之心,如臨深履冰,常恐墜失。"這種文化意象在當代語言使用中仍具生命力,常見于描述重大決策、危機處理等需要高度責任感的語境,例如:"外交官在複雜國際局勢中履冰而行,維護國家利益。"(《新華成語詞典》)
權威文獻中,《說文解字》對"履"的釋義為"足所依也",而"冰"在《康熙字典》中解作"水堅也",二者組合形成的複合詞,通過具象動作傳遞抽象警示意義,構成漢語獨特的意象化表達方式。
“履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履冰”通過具象場景傳遞抽象警示,適用于描述政治、職場或個人決策中需高度謹慎的情境,兼具文學表現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彬彬濟濟冰雪不曉事采薪長談闊論蟬翼爲重,千鈞爲輕出衆打零颠崕愕疑飯飧閥閱鳳蔔撫惜公權公使館鼓脇合信候景回儛頮澤接應驚潨晶體管金障蕨攗掬抛舉乳蚵蚾困擾郎火愣乎乎柳啼花怨冒妄門牓蔑棄驽拙謙默窮奇丘封栖遟任性妄為熱心快腸審慎蛇子蛇孫水事說閑話四絶碑私事算小所圖不軌恬默題榜鐵英同議投袂援戈武職小命兒燮務析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