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頭畏尾的意思、畏頭畏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頭畏尾的解釋

見“ 畏首畏尾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畏頭畏尾”是現代漢語中由“畏首畏尾”演變而來的俗語,形容人顧慮過多、缺乏決斷力的心理狀态。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左傳·文公十七年》的典故“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原指鄭國面對晉國威脅時進退兩難的處境。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該詞被定義為“形容做事膽子小,顧慮重重”。

從構詞法看,“畏”字甲骨文作手持棍棒狀,本義為恐懼,引申為“敬畏”;“頭”“尾”分别代指事物的開端與結局。組合後形成聯合式複合詞,通過首尾呼應的空間意象,強化了“全方位擔憂”的語義内涵。這種構詞方式與“瞻前顧後”“左顧右盼”等成語具有相同的認知隱喻機制。

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批評因過度擔憂而錯失時機的行為,如《人民日報》曾發文指出:“改革攻堅要摒棄畏頭畏尾的心态”(2023年6月社論)。在語義強度上,相較于中性色彩的“猶豫不決”,“畏頭畏尾”帶有更明顯的貶義傾向,常與“裹足不前”“優柔寡斷”構成近義關系。

權威文獻如《漢語俗語大辭典》(溫端政主編)特别強調其語用特征:多用于口語場景,書面語中建議使用規範形式“畏首畏尾”。商務印書館《新華成語大詞典》則收錄了該詞的曆時演變,指出其從四字成語到ABAC式俗語的轉化過程,反映了漢語詞彙系統的動态發展規律。

網絡擴展解釋

“畏頭畏尾”實際是成語“畏首畏尾”的變體表達,其正确形式應為“畏首畏尾”。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形容人做事顧慮極多,既擔心前又害怕後,缺乏勇氣和決斷力。例如:“他做事總是畏首畏尾,錯失了許多機會。”

  2. 結構與來源

    • 結構:“首”指頭,“尾”指尾,字面意為“怕頭又怕尾”,比喻對事情的開端和結尾都過分擔憂,引申為全面退縮。
    • 出處:最早見于《左傳·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原指鄭國夾在晉楚兩國間的困境,後演變為成語)。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因過度謹慎而不敢行動的行為。例如職場中不敢争取機會,或生活中因害怕失敗而放棄嘗試。近義詞包括“瞻前顧後”“縮手縮腳”,反義詞則為“勇往直前”“當機立斷”。

  4. 注意事項
    在正式語境中應使用“畏首畏尾”,“畏頭畏尾”雖能表意,但屬于非規範用法,可能影響表達的嚴謹性。

别人正在浏覽...

愛非其道昂昂自若鞭锏逼悶不覊操心長談愁疾粗強玳瑁簪等比級數調灰抄斷袖之契趕禮關撥龜鱗瞶眩過關契果鸁呵咄賀問黃芩火門火熱水深猢狲入布袋祭門軍麾炕暴匡壁魁礨來曆牢誠棱撐鄰家笛龍臧盲雨楣梁名不副實镆鋣沐發潘菽潑寒惬然奇峻窮變如意珠喪律石桂壽辰司掌探獄陶巾濤瀾騰清天産庭廟投膠腿勤坨子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