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大綁的意思、五花大綁的詳細解釋
五花大綁的解釋
[truss up tightly;bind the criminal hand and foot with ropes] 用繩子套住脖子并繞到背後反剪雙臂的綁人的方法
詳細解釋
先用繩索套住脖子,又繞到背後反剪兩臂的綁人方式。 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第二部二:“順着捆來橫着綁,五花大綁吊在二梁上。” 柯岩 《奇異的書簡·美的追求者》:“一瞬眼間,他已被五花大綁起來。粗大的杠子立即壓折了他的雙腿。”
詞語分解
- 五花的解釋 .見“ 五花馬 ”。.五加皮的别名。 宋 洪邁 《容齋四筆·雷公炮炙論》:“五花者,五加皮也。葉有雄雌,三葉為雄,五葉為雌。”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五加》:“此藥五葉交加者良,故名五加,
- 綁的解釋 綁 (綁) ǎ 捆,縛:捆綁。綁架。綁紮。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五花大綁”是一個漢語成語,指一種傳統的綁人方式,具體指用繩索套住脖子并繞到背後反剪雙臂的捆綁方法,常見于對重罪犯或俘虜的束縛。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綁法特點
- 綁法描述:先用一根繩索套住被綁者的脖頸,再将繩索繞至背後交叉束縛雙臂,最終使被綁者無法自由活動。根據場景不同,可分為“小綁”和“大綁”:
- 小綁:僅綁住雙手,身體其他部位不綁,多用于押解時讓被綁者保留基本行動能力(如吃飯、喝水)。
- 大綁:除雙臂外,胸、背、脖頸等部位均用繩索捆縛,常用于對重罪犯的嚴格束縛。
2.出處與文學引用
- 成語起源:最早出自李季的叙事長詩《王貴與李香香》:“順着捆來橫着綁,五花大綁吊在二梁上。”。
- 文學作品應用:在《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古典小說中,也多次出現類似描述,如“呂布被繩索捆作一團”(《三國演義》第十九回)。
3.應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 實際用途:曆史上多用于押解犯人,或民間對盜賊的懲戒。
- 象征意義:現也可比喻對人或事物進行嚴密的限制,如“政策五花大綁了企業的創新力”。
4.權威性與文化背景
- 該成語被《漢典》《360百科》等權威詞典收錄,定義為綁人的典型方式。其綁法體現了古代中國對刑罰和控制的重視,反映了傳統社會秩序維護的手段。
若需進一步了解綁法的具體操作或文學例證,可參考上述來源的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分析>
段落一:詞義解釋
段落二:拆分部首和筆畫
段落三:來源和繁體
段落四:古時候漢字寫法
段落五:例句
段落六:組詞
段落七:近義詞
段落八:反義詞
<正文>
《五花大綁》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五花大綁》是指将人的手和腳用繩子或布條捆綁起來的一種方式,通常用于制止或懲罰犯罪分子、捕禁敵人或嫌疑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花大綁》可以拆分為:“五”(五)+“花”(艹)+“大”(大)+“綁”(纟工)。其中,“五”為部首,并且是一畫字。“花”為部首,并且是三畫字。“大”為部首,并且是一畫字。“綁”為部首,并且是三畫字。
來源和繁體
《五花大綁》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明代小說《西遊記》,并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它的繁體寫法為「五花大綁」。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典記錄,古時候《五花大綁》的漢字寫法為:「5花大綁」。
例句
警察将嫌疑犯五花大綁後,将其帶上警車。
他被五花大綁了一整天,手腳都麻木了。
組詞
相關的組詞有:五花肉、大綁包、五花馬等。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五花八門、五花六色。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是:解綁、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