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缫絲女子。 宋 蘇轼 《浣溪沙》詞:“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2).即絡緯。《爾雅翼·釋蟲》:“莎雞……率以六月振羽作聲,連夜劄劄不止,其聲如紡絲之聲,故一名梭雞,一名絡緯,今俗人謂之絡絲娘。” 茅盾 《有志者》四:“他聽得絡絲娘在窗外草堆裡刮拉刮拉,多麼有勁!”參見“ 絡緯 ”。
“絡絲娘”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缫絲的女子
指從事缫絲工作的女性。這一釋義源自古代紡織業,常見于文學作品。例如:
昆蟲“絡緯”的别稱
即紡織娘(一種鳴蟲),因其鳴聲如紡車而得名。例如:
部分現代語境中,“絡絲娘”被引申為成語,形容情感纏綿、思緒糾結的狀态,如對愛情或親情的難以割舍。但這一用法多見于文學創作或口語表達,傳統典籍中較少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爾雅翼》等文獻。
《絡絲娘》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一種古代用于編織絲網的工具。具體來說,它是指一種類似于今天的織布機的機械裝置,用來編織細長的絲線或紗線。
絡絲娘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系(缶)+ 糸(纟)+ 工,總共有7個筆畫。
絡絲娘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白子與婦饋糗,則請中坐少者,二人俱而作絡絲娘。”這裡的絡絲娘指的應該是編織繩索的工具,後來慢慢演變為指代編織絲網的工具。
絡絲娘的繁體字寫作絡絲娘。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絡絲娘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寫法是“綐絲娘”,其中的綐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漢字,表示絲線絡合在一起。另一種常見的寫法是“锍絲娘”,其中的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漢字,表示編織、镂刻等。
1. 她使用絡絲娘,巧妙地編織了一張美麗而堅固的絲網。
2. 傳統藝人正在用絡絲娘細心地編織一件精美的絲織品。
1. 織絡絲娘:用于編織網絡的工具。
2. 系絡絲娘:用于系繩子、縫紉的工具。
近義詞:織機、編織機
反義詞: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