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災。《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以有時菑,陰不堪陽。” 孔穎達 疏:“以此歲星淫行之年,而有天時溫煖之菑。四時之序,冬月當寒,故溫則為菑害也。”
“時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天災或農耕活動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時菑(shí zī) 指因天時異常導緻的災害,尤其是氣候不調引發的農業災荒。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提到“以有時菑,陰不堪陽”,孔穎達疏解為“天時溫煖之菑”,即冬季反常溫暖造成的災害。
“菑”的本義
在周代,“菑”指初墾的田地(第一年開墾的田),次年稱“新田”,第三年稱“畲田”。這一過程涉及焚燒草木以肥田,屬于刀耕火種的早期農耕方式。
引申為災害
因耕種過程中需依賴天時(如焚燒草木需幹燥天氣),若氣候異常(如冬季溫暖多雨),可能導緻草木無法焚燒或作物歉收,故“菑”引申為天災。
“時菑”是古代對氣候災害的特定表述,與農耕活動緊密相關。其核心含義是因天時不利導緻的農業損失,反映了早期農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周代農耕制度,可參考《爾雅·釋地》及《周禮》相關記載。
《時菑》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人事之改變。這個詞源于《左傳·昭公十四年》中的一句話“人而無恒,不可與言《時菑》,不莊。”,意為人們的變化不可避免,因此不可輕信。
《時菑》這個詞的部首是艸(草字頭),筆畫總數為11畫。
《時菑》是一個中國古代的漢字詞語,源于《左傳》。它的繁體字是「時菑」。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習慣,「時菑」這個詞在古時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可以使用豎心旁或者提心旁等字旁的組合來寫這個字。
1. 時菑,世事多變,不能輕信。 2. 歲月滄桑,時菑不可避免。
時局、時光、時代、菑害、菑川
變幻、轉變、更替、變動
恒常、固定、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