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 戰國 時 齊 邑。在今 山東省 商河縣 西北。《史記·趙世家》:“﹝ 惠文王 十九年﹞ 趙奢 将,攻 齊 麥丘 ,取之。”
“麥丘”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如下:
拼音:mài qiū
詞性:地名
字面含義:由“麥”(指農作物小麥)和“丘”(土堆、小山)組成,字面可理解為與麥田相關的山丘地形。
戰國時期齊國的城邑
麥丘是戰國時齊國的屬地,位于今山東省商河縣西北部。《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十九年)趙奢将,攻齊麥丘,取之。”表明此地曾是軍事戰略要地。
現代地理位置
根據文獻考證,其遺址大緻在山東省商河縣境内,但具體範圍已不可考。
與成語的混淆
有非權威來源将“麥丘”解釋為“比喻事業成功”(類似“豐收”的引申),但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可能與其他成語(如“麥秀兩岐”)混淆。
文化意義
作為曆史地名,麥丘反映了戰國時期齊國的疆域分布和軍事活動,是研究古代地理的重要參考。
“麥丘”一詞專指戰國齊邑,現代屬山東商河縣,曆史記載見于《史記》。其他引申含義需謹慎考據,建議以權威史料為準。
《麥丘》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麥垛或麥堆。它通常用來描述在農田中收割之後,将麥稭堆放成金字塔形狀的堆垛,以便晾曬及貯存谷物。
《麥丘》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麥”和“丘”。其中,“麥”是食物谷物的代表,是以“麥”字作為首字母。“麥”字的部首是“麥”,總共有5個筆畫。而“丘”字的部首也是“麥”,以及“丘”字共有5個筆畫。
《麥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一書中。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有許多字在繁體字中有不同的寫法。以《麥丘》為例,繁體字是「麥丘」,字形稍有差異,但意思相同。繁體字在一些地區的文化和書法中常被使用。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有些字的字形與現代寫法有些不同。例如,《麥丘》在古代漢字寫法是「麥邱」。邱字的上部分用麥字代替了。這種寫法的演變是在曆史發展中逐漸改變的。
1. 農民忙着把麥丘一片片堆放在田間,為了晾曬麥谷。
2. 小男孩在麥丘上玩耍,享受陽光和麥香。
組詞:麥浪、麥場、麥稭
近義詞:麥疙瘩、麥稭稈
反義詞:稻田、稻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