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失去聽覺。極言受震動之烈。《景德傳燈錄·懷讓禅師》:“一日,師謂衆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 馬大師 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宋 陸遊 《戲用方外語示客》詩:“踞牀一喝君聞否?三日猶應覺耳聾。” 清 錢謙益 《天都瀑布歌》:“愕眙莫訝詩思窮,老夫三日猶耳聾。”亦作“ 三日聾 ”。 清 龔自珍 《題吳南芗東方三大圖》詩:“小臣若上議,廷臣三日聾。”
“三日耳聾”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sān rì ěr lóng,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解釋如下:
指受到極強烈的震動或沖擊,導緻短時間内失去聽覺。字面意為“三天耳聾”,通過誇張手法強調震撼之劇烈。
源自宋代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卷六:
懷讓禅師曾言:“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日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此典故以禅宗公案的形式,比喻佛法力量對人的身心沖擊極大。
該成語通過誇張的生理反應(耳聾)凸顯外界沖擊的強度,既可用于具體感官體驗,也可抽象表達心理震撼,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
《三日耳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因為聽了令自己非常憤怒或者震驚的消息後,突然失去了聆聽他人意見、乃至對他人的聲音充耳不聞的狀态。
根據字的結構,我們可以将《三日耳聾》拆解成三個字:三、日、耳。
其中,三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一;日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四;耳的部首是耳,筆畫數為六。
《三日耳聾》的來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化名著《紅樓夢》。在小說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賈寶玉聽到林黛玉剃頭的消息後十分憤怒,從而導緻了他暫時性地失去了聆聽他人聲音的能力。這個故事成為了後來形容人們突然對他人聲音充耳不聞的場景的成語,即《三日耳聾》。
《三日耳聾》的繁體字為「三日耳聾」。
古時候,《三日耳聾》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可以用古漢字形式「三日耳聾」來表示。
他收到被解雇的消息後,整個人陷入了《三日耳聾》的狀态,對任何人的勸告都充耳不聞。
相關的組詞有:耳聞目睹、耳根清淨、耳濡目染。
近義詞包括:聆聽失效、聾耳無聞、不理不睬。
反義詞為:聰明伶俐、善于傾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