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博深奧。 清 顧炎武 《呂氏<千字文>序》:“吾讀 史遊 《急就篇》,博之於名物制度,浩賾而不可窮。”
“浩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hào zé,其核心含義為廣博深奧,常用于形容知識、學問或事物的宏大與深邃。以下是詳細解析:
“浩”
本義指水勢浩大(如“浩瀚”),引申為廣遠、盛大、豐富,如“浩博”表示學問廣博,“浩渺”形容空間廣闊無邊。
“赜”
原指深奧、玄妙,常與探索相關,如“探赜索隱”(探究深奧道理)。兩字結合後,“浩赜”強調廣博與深奧并存。
清代學者顧炎武在《呂氏〈千字文〉序》中曾用此詞:
“吾讀史遊《急就篇》,博之于名物制度,浩赜而不可窮。”
此處指《急就篇》内容廣博深奧,難以窮盡。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古籍或語言學資料。
浩赜(hào z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浩”和“赜”兩個字組成。
“浩”字的部首是“水”,總共有10畫;“赜”字的部首是“貝”,總共有17畫。
“浩赜”這個詞來源于《論語·學而篇》,原意為廣大而繁雜的學問。後來引申為浩大豐富的意思。
“浩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浩澤」。
在古代,有一種叫做“篆書”的寫法,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字體形式。在篆書中,浩赜的寫法為「浩」字上方為“蔺”字形,下方為“走”字形;而「赜」字則是上方為“貝”字形,下方為“出”字形。
1. 他的知識面真是浩赜,無所不知。
2. 這座圖書館藏書衆多,琳琅滿目,真是浩赜無邊。
浩蕩、浩渺、浩瀚、浩大、浩然
廣博、豐富、衆多、繁多
狹小、貧乏、有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