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流的意思、伏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流的解釋

[ground stream] 在地面下的洞穴中或岩層裂縫中流動的水,潛伏地下的水流

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詳細解釋

(1).潛藏在地下的水流,地下河流。 唐 戴叔倫 《下鼻渟泷》詩:“因隨伏流出,忽與跳波隔。” 葉聖陶 《記金華的兩個岩洞》:“這個瀑布不象一般瀑布,底下沒有潭,落到洞底就成伏流,是 雙龍洞 泉水的上遊。”

(2).指水在地下流動。 宋 魯應龍 《閑窗括異志》:“古老相傳雲:此下通大海。豈海水伏流地中從此過耶?”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一》:“此處騰湧澗中,外至塢口,遂伏流不見。” 鄭觀應 《盛世危言·治河》:“ 河 水發源 崑崙 之墟,伏流數千裡,湧出地上,滙為 星宿海 ,至 積石 流入 中國 。”

(3).比喻暗中流布。 瞿秋白 《政治運動與知識階級》:“‘五四’精神伏流至此,自然複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流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地質學和文學比喻兩個層面理解:

一、地質學定義

指地表河流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如石灰岩地區)潛入地下,形成隱蔽的水流通道。這種水流通常存在于洞穴或岩層裂縫中,是岩溶地貌的典型特征。例如:

二、文學與哲學延伸

  1. 自然力量的象征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以“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比喻積蓄的潛能突然爆發。這種用法強調内斂與爆發的辯證關系,類似“靜水流深”的哲學意涵。

  2. 暗流與曆史隱喻
    瞿秋白曾用“五四精神伏流”形容思想在暗中的持續傳播。宋代魯應龍《閑窗括異志》中“海水伏流地中”的猜想,則體現古人對自然奧秘的探索。

三、核心特征

伏流的本質特點可歸納為:

  1. 隱蔽性:不顯露于地表
  2. 連續性:雖潛藏但保持流動狀态
  3. 勢能儲備:地質學上可能重新出露地表,文學中象征待釋放的能量

注:如需具體案例或更詳細的地質形成機制,可參考《徐霞客遊記》等古籍或現代岩溶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流這個詞是指地下水流。它的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力,共五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最早出現在《漢書·水經注》中。在繁體字中,伏流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伏流的漢字寫法是「伏溜」。下面是一個例句:河底的伏流給井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供應。其他與伏流相關的詞有地下水、潛水、滲透等。相反的詞可以是地表水、溢出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