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鲈魚與莼菜。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鑒》載: 晉 張翰 在 洛 ,見秋風起而思故鄉莼鲈,因辭官歸。後因以“鱸蓴”為思鄉之典。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同夢》:“今朝空有鱸蓴想,指日還乘蝦菜舟。” 清 方文 《憶江南》詩:“鱸蓴初出水,櫻筍正盈筐。何必秋風起, 吳 人始憶鄉。” 清 陳夢雷 《贈臬憲于公》詩:“分知安樗櫟,情忍戀鱸蓴。”
“鲈莼”是一個漢語詞彙,由“鲈魚”和“莼菜”兩種意象組成,主要表達思鄉之情或歸隱之志,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具體解釋如下:
典故源自《世說新語·識鑒》記載的晉代張翰故事:
這一意象被後世文人廣泛沿用:
“鲈莼”不僅是兩種江南風物的結合,更承載了中國古代文人對故土的眷戀與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成為詩詞中表達情感的重要文化符號。
鲈莼是指一種水生植物,也是一種常見的食材。它的學名是“胡薄荷”,屬于睡蓮科。這種植物長有細長的莖和叢生的葉子,葉子呈心形,色澤碧綠。鲈莼常生長在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是一種常見的湖菜。
“鲈莼”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魚部和艹部。魚部是表示魚類的部首,而艹部則是表示植物的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鲈的總筆畫數是22畫,莼的總筆畫數是9畫。
“鲈莼”一詞的來源比較有趣。據說在古代,有一位詩人在研究詩詞時,看到了湖泊中一種生長在水中的植物,覺得它的葉子形狀很像鲈魚的鳍,并發現它的味道很鮮美,于是将其稱為“鲈莼”。
在繁體字中,“鲈莼”被寫作“鱸藭”,鳢莼”或“櫓藭”。
在古代,對于“鲈莼”的寫法并不一緻。有的文獻中将其寫作“鳢莼”,有的則寫作“鲈莼”,反映了古代人們對這種植物的稱呼和認知不太一緻。由于漢字演變的過程中,有的字形逐漸消失,因此在現代我們通常使用“鲈莼”來表示。
1. 相傳古時人們在湖中捕魚時,常常配以鲈莼一同烹饪,以增加菜肴的口感。
2. 這家餐廳的招牌菜是鲈莼湯,鮮美的味道令人食欲大增。
組詞:鲈莼餡、鲈莼炖鲫魚、鲈莼花生湯。
近義詞:鲫魚。
反義詞:肉類食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