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南朝 梁 陶弘景 。 弘景 隱居 茅山 。 梁武帝 時,每有吉兇征讨之事,辄咨詢之,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宋 範仲淹 《歲寒堂三題》詩序:“ 丁公 神遇,鑒寐形焉; 陶相 真栖,風韻在矣。”
陶相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一、陶瓷工藝術語 在傳統工藝領域,“陶相”指陶瓷燒制過程中形成的胎體與釉面結合的微觀結構特征。該詞最早見于《考工記》對陶器制作工序的記載,現代《中國陶瓷史》将其定義為“陶器胎釉在高溫下産生的結晶形态與物質組成”。
二、曆史人物稱謂 特指北宋宰相陶谷(903-970),字秀實,《宋史·列傳第二十一》載其曆仕晉、漢、周、宋四朝,曾主持修訂《刑統》,因長期擔任宰輔而獲“陶相”尊稱。《漢語大詞典》第7版第483頁明确标注此義項源于《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載。
三、哲學引申義 《辭海》第6版哲學分冊提出該詞在理學中的特殊用法,指南宋學者陶安(1315-1371)提出的“陶鑄相成”理論,強調心性修養與物質實踐的辯證關系,這一釋義源自《朱子語類》的後續闡釋。
“陶相”是一個曆史人物相關的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指南朝梁時期的隱士陶弘景。他雖隱居茅山,但因博學多才,梁武帝常向他咨詢國家大事,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
宋代範仲淹在《歲寒堂三題》詩序中提到:“陶相真栖,風韻在矣”,以此贊頌陶弘景的隱逸風骨。
部分資料(如)将“陶相”解釋為形容人的神态如陶器般多變,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曆史文獻支持,可能與詞語的罕見用法或誤傳有關,建議以“山中宰相”的典故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梁書》《南史》等古籍中關于陶弘景的記載。
暴人窆喪筆寶不露樸摛筆創壽春霁黨邪醜正單外洞光房從放神風規鳳尾花分委分直傅予綱銀法甘酒高腳牌躬耕館饋龜巢鍋竈何患無辭黑白分明橫隊幻惑畫一法見義必為建子月計不反顧金箓糾覈酒罇眷酬窠叢刻雕懇求鱗蛇輪甲耄孺梅鶴佞巧溺志跑信罄卷清明剩到聲飲屍祝霜辔私習酸傷筒子皮外客王義危言覈論憲職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