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足而立的意思、鼎足而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足而立的解釋

像鼎的三隻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楊晉叔 夫人, 郭氏 也。父名 郭羲 ,與 陳秀 皆 飛虹 同時人,鼎足而立者也。” 徐遲 《黃山記》一:“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鼎足而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ǐng zú ér lì,其核心含義如下:

基本含義


出處與典故

  1. 曆史文獻

    • 最早見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東漢班固《漢書·蒯通傳》進一步記載,謀士蒯通曾勸韓信脫離劉邦,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形成“鼎足而立”的格局。
  2. 典故背景
    楚漢相争時期,韓信攻占齊地後,蒯通建議他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但韓信未采納,最終被劉邦所滅。


應用與擴展

  1. 典型場景

    • 曆史案例: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并立。
    • 現代用法:可形容商業競争、政治格局等多方勢力均衡對立的場景。
  2. 語法與結構

    • 偏正式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強調三方分立且勢均力敵。
    • 近義詞:三足鼎立、分庭抗禮;反義詞:歸于一統、合而為一。

“鼎足而立”通過鼎的三足意象,生動描繪了多方勢力相互制衡的狀态,既可用于曆史分析,也適用于現代競争格局的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足而立》是一個成語,表示三個人或團體平均地站立,象征力量均衡和地位穩固。下面是《鼎足而立》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鼎 (金字旁, 17畫) - 足 (走之足, 7畫) - 立 (立字旁, 5畫) 來源: 《鼎足而立》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中的楚國、齊國、秦國鼎足而立,代表三國力量均衡。 繁體字: 《鼎足而立》的繁體字為「鼎足而立」。 古時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鼎足而立》中的字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基本的意思和形狀保持一緻。 例句: 1. 三家知名企業在市場上鼎足而立,競争異常激烈。 2. 這三個國家在地區事務中彼此鼎足而立,沒有一個能夠稱霸。 組詞: 鼎足而立是一個成語,通常不與其他字搭配組成新的詞語。 近義詞: - 勢均力敵 - 勢均力敵 - 勢合力敵 反義詞: - 勢不兩立 希望這能夠幫到您!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