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王羲之 《王右軍集》卷二:“裹鮓味佳,今緻君,所須可示,弗難。”世稱《裹鮓帖》。
“裹鲊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言演變來理解:
原指王羲之的書帖
該詞最早出自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王右軍集》,原文為:“裹鲊味佳,今緻君,所須可示,弗難。”。此處的“裹鲊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書信,内容提及贈送“裹鲊”(一種用荷葉包裹腌制的魚食品),後成為書法名帖的稱呼。
引申為語言表達方式
部分資料(如、2)提到該詞被引申為成語,形容文字或言辭細緻入微、詳盡周密,據傳與南朝宋文帝用鲊魚皮紙包裹重要文書的故事相關。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可能為後世衍生義。
“裹鲊”的本義
根據《齊民要術》記載,“裹鲊”是古代一種食品加工方法,将魚肉腌制後用荷葉包裹貯存,王羲之的《裹鲊帖》正是基于這一生活場景創作。
該詞核心含義指向王羲之的書帖,現代語境中可能被借用形容細膩表達,但需注意區分曆史本源與引申用法。若需進一步考證書法或文獻細節,建議查閱《王右軍集》或《齊民要術》原文。
《裹鲊帖》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用絹或布包裹食物的一種帖子。這種帖子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鮮與原味。
《裹鲊帖》的部首是左右組合。左邊的部首是“巾”,右邊的部首是“魚”。根據筆畫,《裹鲊帖》這個詞一共有15畫。
《裹鲊帖》這個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一書,可以追溯到漢代。在古代,人們使用絹或布來包裹食物,以便保鮮和攜帶。
《裹鲊帖》的繁體字為《裹鱣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與現在有所不同。以《裹鲊帖》為例,古漢字的寫法為「裹魚帖」。
1. 他用《裹鲊帖》将新鮮的魚肉包好,帶回家慢慢享用。
2. 媽媽在廚房裡用《裹鲊帖》将剩下的菜肴包好,放進冰箱。
1. 裹衣:用布料等包裹在身體外面的衣物。
2. 鲊魚:一種淡水魚,也叫鲥魚。
3. 帖子:指用來貼在物品上、用途各異的紙張或薄片。
1. 包鮮帖
2. 包鮮紙
暫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