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沴疠的意思、沴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沴疠的解釋

瘟疫。 清 曾國藩 《金陵湘軍陸師昭忠祠記》:“狂寇所噬,刈人如菅;沴厲乘之,積骴若山。” 清 譚嗣同 《仁學》二三:“一父有數子,數傳之後,将成巨族。西人因詳稽夫家之豐耗,每一歲中,生死相抵,百人可多一人,使無水患沴癘兵戈及諸災眚,不數十年,本國之物産必不能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沴疠”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聯合詞,由“沴”和“疠”兩個單字組成,通常指代自然災害或疫病。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沴(lì)
    本義為水流受阻不暢(),引申為陰陽五行之氣不和諧引發的災害。《漢書》中已有“沴氣”的用法,指自然界中緻災的不祥之氣,如《五行志》提到“氣相傷謂之沴”。

  2. 疠(lì)
    本指瘟疫類疾病,《說文解字》釋為“惡疾也”。古代文獻中常與“疫”連用為“疫疠”,如《周禮》記載“四時皆有疠疾”。

  3. 沴疠組合義
    二字連用泛指災禍與疾病,多見于古籍,如描述“陰陽失調,沴疠并作”,強調自然異象與人類疾病的雙重災難性關聯。

示例用法:

注意:“沴”易誤讀為“lìn”,實際讀音為去聲lì,與“疠”同音。

網絡擴展解釋二

沴疠:意思和拆分部首筆畫

《沴疠》是一個拼音為lì的漢字,它是一個形象的詞語,常用作古代文獻中的描述潮汐退去的現象。它的構成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和“曆”,而且它一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沴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國語·吳語》,《國語》記載了春秋時期吳國的曆史和文化,對現代漢語詞義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在簡化字中,我們使用了更簡單的“曆”來代替了繁體字中的“厤”,使得這個字更便于書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大不相同。以《說文解字》的小篆字書寫為例,《沴疠》的古代寫法是“沜歷”。這種古代字體的書寫方法在今天已經很少使用,但通過學習它們,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沴疠》的例句

1. 隨着潮水的退去,沙灘上留下了一片沴疠的景象。

2. 黃昏時分,海浪退去,露出了一片沴疠的湖面。

組詞

在漢語中,我們可以通過組合字來創造新的詞語。以下是一些以“沴疠”為基礎的組詞:

1. 沴疠之地:指海灘退潮後留下的展現出來的景色。

2. 沴疠玉盤:形容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樣子。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退潮、潮退

反義詞:漲潮、潮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