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弓。《史記·孝武本紀》:“路弓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饗。”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路,大也。”
路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帝王或諸侯所用的大型強弓,常與“乘矢”(配套的箭)并稱,象征威儀與武力。以下從詞義、語源及使用背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構成
“路”在此處通“辂”,指天子或諸侯乘坐的大型車駕(如“玉路”“金路”);“弓”即射箭武器。合稱“路弓”特指配屬于帝王車駕的禮儀性長弓,形制大于常弓,彰顯身份尊貴。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128頁。
引申象征
在古代文獻中,“路弓”常代表王權或軍事威懾力。例如《左傳·定公四年》以“路弓百”形容楚王賞賜的厚禮,凸顯其政治象征意義。
來源: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8年修訂版,第1536頁。
“路弓”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采菽》鄭玄箋注:
“路弓,王者之弓。”
此注明确其專屬性,後經史籍沿用形成固定搭配。漢代《白虎通義·考黜》進一步闡釋:
“諸侯賜弓矢者,得專征伐……路弓乘矢,以象武功。”
說明其與禮制、征伐權的關聯。
來源:陳立《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年,卷七第321頁。
禮儀場景
周代“五路車”制度中,不同等級車駕配不同弓矢。天子“玉路”配“路弓”,用于祭祀、巡狩等重大典禮,屬禮器範疇。
來源: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卷五十二。
賞賜功能
帝王以“路弓”賞賜諸侯,象征授予軍事自主權。如《史記·孔子世家》載周天子賜齊侯“路弓矢”,即委以征伐之責。
來源:泷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卷四十七。
現代漢語中“路弓”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先秦禮制、軍事史的文獻。需注意勿與“道路”“弓箭”等普通詞義混淆,其核心始終指向禮制化的君王用弓。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812頁。
“路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來源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詞義
“路弓”指大弓,其中“路”在此處作“大”解。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孝武本紀》的記載:“路弓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饗。” 裴駰在《史記集解》中引韋昭的注釋:“路,大也”,進一步明确了詞義。
文獻出處與注釋
該詞主要出現在曆史典籍中,如《史記》記載漢武帝祭祀時使用“路弓”作為禮儀用具,側面反映其象征意義可能與古代祭祀或軍事活動相關。
現代使用情況
“路弓”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網絡釋義多基于傳統詞典内容,未擴展新含義。
總結來看,“路弓”是古代對大型弓具的特定稱謂,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其具體使用場景。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史記》原文及漢代禮制相關研究。
把頭冁衮饞眼孔車襜持操詞傑儋耳翁當處打前失頂角冬衣浢津豆科鵝掌風飛竄吠瑠璃鳳凰車封胡羯末佛山市福過災生更夫禍根接地桔槔吉駕筋膂金相玉振咎氏君山開廣空室狂死靈兆漏液綸言頱頢齧龁甯柢蟠蟠品誼輕颿氣焰嚣張容寬盛談水處順命絲缗素積宿昔交甜不唧,甜不唧兒天畔廷辱投赴圖版土茶兔齧五角星無依無靠鰕槎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