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 清 陳夢雷 《抒哀賦》:“挈蚘首以齧齕兮,何将伯之卻顧。”
“齧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意義
拼音為niè hé,字面意為“咬”,指動物或人用牙齒啃咬的動作。例如清代陳夢雷在《抒哀賦》中寫道:“挈蚘首以齧齕兮,何将伯之卻顧。”
引申比喻
作為成語時,形容激烈的矛盾或争鬥,表示雙方争執不休、難以調狀态。例如人際關系中的持續沖突或對立立場。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反義詞,可參考詞典工具(如查字典)。
《齧龁》(níè hè)是一個成語,意為咬動牙齒,形容極度憤怒或不滿的樣子。它通常用來描繪人類或動物因為憤怒或憋悶而咬緊牙齒的動作。
《齧龁》的拆分部首是“口”和“龍”,其中“口”為10畫,“龍”為16畫,總計為26畫。
《齧龁》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紅樓夢》。在小說中,有一位名叫劉姥姥的角色,她曾說過:“我剩了登妝紅一套兒首飾,留與我的孩子媳婦兒去,比那些寶玳的東西也不遑多讓,你說值多少銀子?”其中的“值多少銀子”一句,被描述成了劉姥姥“齧龁”的樣子。
在繁體中文裡,齧龁的寫法為「齧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齧龁的寫法為「齧龢」。
1. 他面對不公正的對待感到非常憤怒,緊咬着牙齒,仿佛要齧龁出火。
2. 在遭受背叛後,她心頭充滿了怒火,整夜都在齧龁着牙齒。
組詞:齧齒、龁齒
近義詞:怒發沖冠、含怒切齒、怒目而視
反義詞:和顔悅色、笑逐顔開、歡喜若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