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缭繞萦回貌。 唐 李商隱 《燒香曲》:“鈿雲蟠蟠牙比魚,孔雀翅尾蛟龍鬚。”
(2).盤曲貌。《全元散曲·梧葉兒·嘲人卓上睡》:“難挂芙蓉帳,休提錦綉幃,悮了他擺筵席,蟠蟠睡,款款偎。”
“蟠蟠”是一個疊詞形容詞,主要用于描述物體或形态的盤繞、曲折之态。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兩類:
缭繞萦回貌
指事物如雲霧、煙氣等缭繞回旋的狀态。例如:
盤曲貌
強調物體盤繞彎曲的形态,常見于描述動植物或裝飾紋樣。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可參考《全元散曲》或《李商隱詩集》。
《蟠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虍”和“半”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6個筆畫。
“蟠蟠”的意思是形容虎背,曲曲彎彎的樣子。也可以用來形容山脈、江河等地理地貌蜿蜒曲折的樣子。
《蟠蟠》源自《詩經·鄭風·蟠根薪》:“蟠根薪,豈弟君子?”其中的“蟠”字表示根系茂盛的樣子。後來逐漸引申為其他事物彎曲、卷曲的形态。
《蟠蟠》的繁體寫法為「蟠蟠」,與簡體寫法基本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蟠”字寫法多樣,早期的寫法多是象形字,形狀上更加貼合文字所代表的對象。後來隨着筆畫的變化,漢字的形态也逐漸演變。
1. 山腰間蜿蜒曲折的小路像一條蟠蟠蟲。
2. 他的長發如蟠蜿的黑蛇般在背後垂下。
3. 蟠蟠江水在山谷中流淌,給這片土地帶來了豐饒和生機。
蟠踞、蟠事、蟠居、蟠桃、蟠龍等。
彎曲、蜿蜒、曲折。
筆直、直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