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結。 清 彭紹升 《曾孝女傳》:“既滅火, 衍綸 身覆母,兩體攣結不得解。”
“攣結”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uán jié(注音:ㄌㄨㄢˊ ㄐㄧㄝˊ),其核心含義為“糾結”,多用于描述事物或人體部位的纏繞、蜷曲狀态。以下為詳細解析:
清代彭紹升《曾孝女傳》中曾用此詞描述母子在火災中相擁蜷曲的場景:
“既滅火,衍綸身覆母,兩體攣結不得解。”
意為:滅火後,曾衍綸的身體覆蓋着母親,兩人蜷曲糾纏,難以分開。
該詞屬于書面語,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如醫學文獻、文學描寫),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更通用的“糾結”或“纏繞”。
參考資料:漢典、清代文獻用例、漢字本義解析。
攣結是一個名詞,意思是指物體被束縛或纏繞在一起,形成結實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攣字的部首是手,它一共有9畫。
來源:攣這個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從手和䖳(juǎn)組合而成的。手表示動作,䖳表示依次疊加。
繁體:攣的繁體字是攣。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法中,攣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由于書法演變,筆畫的順序和形态有所調整。
例句:他把繩子攣成了一個結,非常牢固。
組詞:攣緊、攣縮、解攣。
近義詞:卷纏、纏繞、扭結。
反義詞:松開、解開、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