赙遺的意思、赙遺的詳細解釋
赙遺的解釋
贈送財物助人治喪。亦指助人治喪而贈予的財物。 唐 權德輿 《陸贽<翰苑集>》序:“四方賻遺數百萬,公一無所取。” 明 文嘉 《先君行略》:“時屬縣賻遺千金,公悉卻之。” 清 汪琬 《敕贈承德郎翰林院修撰加一級韓府君墓碑》:“扶喪數千裡,沿路賻遺,一無所受。”
詞語分解
- 赙的解釋 赙 (賻) ù 拿錢財幫助别人辦理喪事:赙金。赙儀。赙贈。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 遺的解釋 遺 (遺) í 丢失:遺失。遺落。 漏掉:遺忘。遺漏。 丢失的東西,漏掉的部分:補遺。路不拾遺。 餘,留:遺留。遺俗。遺聞。遺址。遺風。遺憾。遺老(a.經曆世變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專業解析
赙遺(fù wè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中國古代喪葬禮俗中的經濟資助行為。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核心詞義
指在喪葬儀式中,親友向喪家贈送財物,以幫助其承擔喪葬費用。這種行為既是對逝者的哀悼,也是對生者的物質支持與精神慰藉。《漢語大詞典》将其明确解釋為“贈送財物助人治喪”。
二、構詞與語義分析
- “赙”:本義指以財物助人辦喪事。《說文解字》釋為“助也”,《儀禮·既夕禮》記載“知死者赙,知生者赗”,可見其專用于喪葬場景。
- “遺”:此處讀作“wèi”,意為“贈與、饋贈”,與“赙”同義複用,強化了“贈送財物”的行為性質。《古代漢語詞典》指出“遺”在古漢語中常表“饋贈”義。
- “赙遺”:二字結合後,特指為喪事而贈送的禮金或物資,屬于古代“兇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典籍與文化背景
該詞多見于史書與禮制文獻,體現傳統社會互助倫理:
- 《後漢書·王丹傳》載“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車下,丹下車答之。昱曰:‘家公欲與君結交,何為見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許也。’”其中“赙遺”即指吊喪贈禮(李賢注引《東觀記》)。
- 《宋史·禮志》詳細記載了官員喪禮中“赙贈”的規格,反映其制度化的社會功能。
四、近義詞辨析
- 赙贈/赙賜:與“赙遺”同義,但“赙賜”多指君主或上級的賞賜。
- 奠儀:廣義包含“赙遺”,但更側重祭奠儀式中的禮品。
- 赗贈:特指贈送車馬助葬(《儀禮·既夕禮》“公赗玄纁束帛兩馬”),與“赙遺”的財物性質有所區别。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儀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 《宋史·禮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赙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yí,屬于古代喪葬文化中的特定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指在他人辦理喪事時,贈送財物以表資助的行為,或指這類贈予的財物本身。例如唐代權德輿記載的“四方赙遺數百萬”,即指多方人士贈送財物助喪。
2.用法與語境
- 動詞用法:表示“贈送財物以助治喪”。如清代汪琬在碑文中提到“赙遺一無所受”,說明當事人未接受他人資助。
- 名詞用法:指代助喪的財物。如明代文嘉所述“赙遺千金”,即價值千金的喪禮贈品。
3.曆史用例
古代文獻中常見該詞,如《陸贽〈翰苑集〉序》等,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喪葬互助的重視。
4.相關詞語辨析
需注意與“赆遺”(jìn yí)區分,後者指臨别贈禮,與喪事無關。
5.現代適用性
此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化研究中,日常生活中通常用“喪禮金”等通俗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或古代文獻用例(如、8)。
别人正在浏覽...
按協骜岸白端側息柴池超前轶後陳谟赤羅醇醯蹀躞不下饾饤短箋額娘梵王宅負從凫舟鬼中豪宅赫赫有名化杖恢耀家鹿甲殻赍祓髻根緝查沮喪龛靖扣扣昆侖奴郎伯飉戾靈鑰邏送夢寐目不忍視木格釀泉淺易巧詐清滑窮圮趨利乳娘僧鞋菊勝民石山時望守邦守故授梓鼠屎汙羹太廓岧亭亭軒同裡通泉草吐槽萬籁無聲掀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