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家賦稅。《晉書·夏侯湛傳》:“後選補太子舍人,轉尚書郎,出為 野王 令。以卹隱為急,而緩於公調。政清務閑,優遊多暇。”
“公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公調(拼音:gōng diào,注音:ㄍㄨㄥ ㄉㄧㄠˋ)主要指古代官府的賦稅。例如《晉書·夏侯湛傳》中提到“緩于公調”,意為地方官員優先處理民生疾苦,而暫緩征收賦稅。
曆史背景
該詞源自古代財政制度,特指國家或官府向民衆征收的稅賦,屬于強制性財政手段。例如《晉書》記載的案例,反映了古代官員在稅收與民生之間的權衡。
字義拆分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公調”可能引申為公共調解或公平調查,強調公正、公開的原則。例如在争議解決中“秉持公調”。不過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語義的擴展。
“公調”的核心含義是古代官稅,常見于曆史文獻;現代語境中或有引申為“公正調解”的用法,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公調》這個詞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種曲調名稱,也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部分。
《公調》的拆分部首是“八”,共有9筆。
《公調》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音樂理論著作《樂府琴譜》中,被認為是唐代音樂的風格。
《公調》的繁體字為「公調」。
在古代,「公調」的寫法可能稍有變化,但整體上保持了相似的結構。
一首動聽的《公調》在音樂會上演奏,引發了觀衆們的熱烈掌聲。
- 公調樂曲
- 公調演奏
- 公調傳統音樂
- 公調風格
暫無近義詞。
暫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