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瘦瘠貌。《說文·肉部》“臠,臞也” 清 段玉裁 注:“ 毛 詩傳曰:欒欒,瘦瘠貌。蓋或三家詩有作臠,從正字; 毛 作欒,從假借字。”按,今本《詩·桧風·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 毛 傳:“欒欒,瘦貌。”
(2).切成小塊的肉。
“脔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釋義:
瘦瘠貌
指人或動物消瘦、羸弱的樣子。這一含義源于《說文解字》中“臠”與“欒”的通假關系。清代段玉裁在注解中提到,《詩經》中“欒欒”形容瘦弱,可能是以“臠”為正字,而“欒”為假借字,後演變為“脔脔”的用法。
切成小塊的肉
此義項為“脔”字的本義重複強調。“脔”本身指被切割成小塊的肉,如《禮記》中“嘗一脔肉,知一镬之味”。疊用“脔脔”可表示肉被細緻分割的狀态,或形容肉塊細碎。
使用注意:
“脔脔”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語境中。若需深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注》等權威辭書。
《脔脔》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身體或身體部分柔軟、嬌嫩、易折彎的狀态。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嬰兒的皮膚或者某些食物的質地。
《脔脔》由“⺼”作為部首,表示肉類,它的部首是“月”。筆畫數為15劃。
《脔脔》是一個漢字,來源于《康熙字典》。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膾膾」。
在古代,"脔脔"這個詞通常使用兩個字分别寫作"膾膾"。在甲骨文中,膾字有鈎的下橫,象征剁肉,形狀像脔脔肉塊。在金文和篆書中,「膾」的形狀逐漸變得更加簡化。
1. 她臉上的脔脔嫩得可以捏出水來。
2. 這道菜的脔脔軟爛,入口即化。
脔脔嫩滑、脔脔紅肉、脔脔鮮嫩。
嫩滑、柔嫩、鮮嫩。
老硬、粗糙、堅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