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剜肉補瘡 ”。
“剜肉醫瘡”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為了應對眼前的急難,采取有害的、得不償失的解決方法。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自唐代詩人聶夷中的《詠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詩中描繪農民為繳稅被迫提前賤賣未成熟的絲和谷,如同剜肉補瘡,雖解燃眉之急,卻犧牲了未來的生計。
成語中的“剜”字(讀音:wān)源自古代醫學術語,指用刀具挖除病竈,突顯了解決方式的痛苦與極端性。這一比喻生動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長遠規劃”的重視。
《剜肉醫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治療瘡痛而不惜付出痛苦或犧牲,道理類似于“割肉醫瘡”。它形象地描述了為了解決問題或治療疾病,不惜做出痛苦的決定或付出犧牲的代價。
《剜肉醫瘡》的拆分部首是“剌”和“肉”,其中“剌”是部首,有傍水的意思;“肉”是部首,有關于肉、脂肪、肌肉等事物的意思。
根據拆分部首可以看出,這個成語涉及到與人體肉體相關的疼痛或者與生命相關的犧牲。
拆分後,《剜肉醫瘡》共有16畫。
《剜肉醫瘡》這個成語首次出現在《說苑·讓操》一文中。繁體寫法為《剜肉醫瘡》。
古時候,《剜肉醫瘡》的漢字寫法可能不同于現在的标準寫法。然而,由于缺少确切的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獲得古漢字的具體寫法。
1. 在戰場上,醫務兵們為了拯救受傷的戰友,常常要勇于《剜肉醫瘡》。
2. 他願意接受痛苦的康複訓練,因為他知道隻有《剜肉醫瘡》,他才能重拾健康。
1. 刀割肉瘡:形容疼痛難忍的創傷。
2. 刮骨療毒:形容治療病痛時,采取非常手段。
3. 沉船烤豆腐:比喻對待問題的方法極其嚴厲而缺乏人情。
1. 割肉醫瘡
2. 拔刺療痛
這兩個成語與《剜肉醫瘡》意思相似,都形容不惜付出痛苦來解決問題。
1. 以毒攻毒:形容用同樣的惡劣手段來對付問題。
2. 手不釋卷:形容長時間或過度地癡迷于某種學問或事情,不肯放手。
這兩個成語與《剜肉醫瘡》相反,表示采取不同的方式或态度來解決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