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祭品之少。簋,古代祭祀宴享盛黍稷之器皿。《易·損》:“元吉,無咎……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王弼 注:“二簋,質薄之器也。行損以信,雖二簋而可用享。” 孔穎達 疏:“行損之禮,貴夫誠信,不在於豐。既行損以信,何用豐為?二簋至約,可用享祭矣。”《宋史·樂志七》:“馨遺八尊,器空二簋。” 清 曹寅 《題楝亭夜話圖》詩:“二簋用享古則然,賓酬主醉今誠少。”
二簋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禮制用語,指祭祀或宴享時使用兩件盛放食物的青銅器(簋),象征儉樸而合禮的規格。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簋”的本義
“簋”(guǐ)是商周時期盛放黍、稷等主食的青銅禮器,圓口圈足,常帶雙耳。《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古代祭祀宴享時盛黍稷的器皿”。字形從“竹”從“皿”,早期或為竹編器皿,後發展為青銅制。
“二”的禮制意義
“二簋”特指使用兩件簋的組合,區别于更高規格的“四簋”“八簋”。《周易·損卦》彖傳載:“二簋可用享”,強調以簡樸之禮敬神,符合“損奢就儉”的哲學思想。
祭祀的儉約象征
先秦禮制中,簋的數量代表等級。《儀禮·聘禮》規定不同場合簋數各異,而“二簋”多見于強調儉德的語境。如《禮記·樂記》注疏雲:“二簋者,明享祀之禮可減也”,體現“禮以少為貴”的理念。
周易的哲學引申
《周易·損卦》以“二簋可用享”闡釋“損剛益柔”之道,說明簡約亦可通神明。唐代孔穎達疏:“二簋至約,可用享祭”,賦予其“誠敬重于形式”的倫理意義。
漢代以後,“二簋”逐漸成為崇儉思想的典故符號。如王勃《益州夫子廟碑》稱“二簋陳于墓庭”,以古禮喻德行;宋代林光朝詩“二簋茅容具,時清禮自崇”,則借以贊頌清簡之風。
權威參考來源:
“二簋”是古代漢語中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主要涉及祭祀和飲食的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簋”(guǐ)指古代盛放黍稷等食物的青銅或陶制器皿,圓口、雙耳,常用于祭祀和宴享。
“二簋”字面意為“兩個簋”,但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
祭祀場景中的解釋
根據《易經·損卦》記載:“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飲食場景中的引申義
《詩經·小雅·常棣》提到“二簋之飯,豆豉之羹”,原本描述豐盛的飯菜。
“二簋”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易》《詩經》原文及曆代注疏。
八命鮑參軍褒揚霸王卸甲參咨單于晨凫蠢躁辭竈叢山錯覺黨權道藏帝弓多面體訪察放射性污染煩惋煩悉傅滿感慨萬端高架橋鬼頭銀秏費歡忭鼓舞荒弊黃硇砂猾僞沍嚴角蟲校書部街巷阡陌京峙驚座金人之箴拘押開徑坎侯臨文綿弱明瑩磨臍輕暖秋繩驅配紉蘭人柳入境問禁騷人逸客穑地贍缛山上有山設使思域松緩隼旟誤绐五診顯诤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