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到袋中摸取。喻偷竊;剽竊。語出《莊子·胠箧》:“将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縢,固扃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全寫則揭篋,傍采則探囊。” 唐 李商隱 《贈送前劉五經映三十四韻》:“詩書資破冢,法制困探囊。”參見“ 探囊胠篋 ”。
(2).喻事情輕而易舉。 唐 杜牧 《郡齋獨酌》詩:“謂言大義小不義,取易卷席如探囊。” 清 王夫之 《讀通鑒論·桓帝》:“賣官之令行,則富者探囊而得。” 清 姚鼐 《戲贈宏夫兄》詩:“鬢華攬鏡增霜雪,胸智探囊有甲兵。”
(3).解囊相助。 宋 蘇轼 《西新橋》詩:“探囊賴故侯,寳錢出金閨。”
“探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源自《莊子·胠箧》中的“将為胠箧探囊發匮之盜”,指盜賊撬箱、摸袋、開櫃的行為。後世引申為剽竊他人成果,如唐代李商隱在詩中用“法制困探囊”暗喻對法制的破壞。
比喻做事如伸手到口袋取物般容易。例如:
指慷慨資助他人。宋代蘇轼在《西新橋》詩中提到“探囊賴故侯”,以表達友人解囊支持修橋的義舉。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詩詞及權威詞典的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李商隱及蘇轼相關作品。
《探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掏出口袋裡的東西。它比喻努力找尋或搜刮一切可得之物。
《探囊》的拆分部首是手,筆畫總數為14。
《探囊》最早出現在《史記·平帝紀》中:“良家子聞坐探囊者,稍益資焉。”這個成語原本用于描述坐館的學生們,他們為了求取更多的知識,在沒有公費經費的情況下,自帶花銷,因此被稱為“坐探囊”。後來,這個成語的意義逐漸擴大,成為了尋找或搜刮一切可得之物的意象。
《探囊》的繁體字為「探囊」。
古時候,《探囊》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太大區别。
他到市場探囊而出,帶回了許多新鮮的水果。
探囊而出、探囊取物、探囊而去
打探、搜刮、索取
舍棄、放棄、完全放開
【别人正在浏覽】